宗教家 vs. 思想家

宗教家 vs. 思想家
我們宗教所有不少慈濟背景的研究生,他們多半從事慈濟研究,包括證嚴法師思想研究。曾有一位非慈濟的同學問我,證嚴法師可以算是思想家嗎?

 
無疑的,證嚴法師是偉大的宗教家,但是不是可以稱為思想家,這就看思想家的定義或意義理解為何?
 
西方的思想家大致是哲學家的指涉,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近現代的笛卡兒、康德、黑格爾、胡塞爾、羅素等皆是;其間還歷經一段中世紀哲學,此時神學和哲學不分,如聖奧古斯丁、聖多瑪斯等,他們既是神學家、也是(宗教)哲學家。
 
如果證嚴法師以思想家定位之,在西方意義底下,或可歸為宗教哲學家,只不過思想的型態、關心的主題以及論理方式等,仍有相當大的不同。
 
證嚴法師若作為一個思想家,相對於西方的理解方式,放在中國哲學脈絡下作解,應是較為恰當的;即強調的不在於思想論證的嚴謹、精密和深入,而在於價值觀念的啟發和引導,如重於道德涵養、智慧啟悟等實踐性內涵。例如孔、孟、老、莊等大哲,思想的展現皆異於西方的表述方式,而是著眼於心性及價值生活的指引。
 
換言之,證嚴法師重於價值實踐,當中不少觀念頗具新意;只不過僅在於觀念的提出,而少了論證論述的過程,這是日後慈濟人可以做、必須做的。
 
那是不是所有的宗教大師都是思想家呢?「官大學問大」?此或未必然。以近現代華人佛教為例,以思想深刻、著述豐富,而被公認為佛教思想家的,大致僅有太虛、印順等人,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等雖是貢獻卓越的佛教大師,但似乎難以佛教思想家稱之。
 
近來法鼓山每隔一段時間即召開「聖嚴思想」研討會,聖嚴法師本人晚年亦曾清楚定位自己為「一個帶動思想的人」,認為自己不是學問家、不是學者,但承認自己是一個宗教思想家。[1]當然,自己認為是什麼或者期望成為什麼,以及事實是什麼,乃是不同的兩件事,其中的關鍵在於有多少真知灼見,多少新意、創意的提出。
 
相對於聖嚴法師調和中、印佛教所做之努力(如吸收印順佛學充實漢傳佛教),以及佛典融古會今的現代詮釋、現代弘揚,我初步認為證嚴法師之結合慈善工作與佛教修行,在佛教(和人類)歷史上有一定貢獻。慈濟志業在佛教史上(特別是漢傳佛教史)可說始無前例,慈善的背後傳達諸多佛教理念,對於「慈善作為一種佛教修行如何可能?」──證嚴法師給出了很好的答案,並作了最好的示範,有待深度考察,因此研究生們要做相關研究,我是相當鼓勵的。


[1] 聖嚴法師在〈如何研究我走的路〉中,清楚表示他自我定位為「一個帶動思想的人」,表示:「我不是學問家、不是學者,但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宗教思想家。思想家的責任,就是先設想別人還沒想到的事、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事,以及尚未有的解釋法。」見〈如何研究我走的路〉,收在《­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頁21。關於聖嚴法師以「宗教思想家」自我定位,在〈如何研究我走的路〉也說:「所以我說,我不是學問家,但承認自己是一名宗教思想家,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研究我,可以從《法鼓全集》找到各個主題的相關資料。」同上,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