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當正視公平正義

佛教徒當正視公平正義
佛教徒面對不公不義的事,往往採取讓步或忍辱,認為「各人造業各人擔」,即便對方得了好處、佔了便宜,都將只是一時的,而會在未知的來生「果報還自受」。如此以因緣業報解讀一切得失固然是可以接受的,但佛教徒消極的負面印象也在於此。

 
事實上,不只是佛教徒,幾乎所有的宗教徒都有「彼世」的觀念,認為「我的國不在這個世界」,因此「此世」的成敗並不重要,卻關心死後世界或來生的福樂。
 
然而,太過忍讓亦是某種「助紂為虐」,縱容對方恣意妄為,卻苦了下一個、乃至下下一個受害者;因此為了保護好人,我們必須制止惡人,否則有利於他人的好事、正確的事不積極介入參與,亦是某種傷害眾生之事,或可言某種「惡業」造作。
 
以戒律的觀點來說,相對於「諸惡莫作」的「止持戒」,亦有所謂「眾善奉行」的「作持戒」,亦即該做的好事沒去作亦是一種犯戒行為。
 
如此,佛教徒面對不公不義的事,不管是個人或公眾的,都要盡力去表達、去爭取,乃至於嚴正抗議,只是不需要耿耿於懷太過在意。
 
意即佛教徒在態度、行動上必須奮戰不懈積極爭取,但心境上卻無欲無求心如止水。前者是「俗諦」世間事的面對,後者是「真諦」神聖界的安頓;如此不即不離、又即又離於聖俗二界(或真俗二諦),再把一切結果交付業力法則暨因果機制仲裁決斷,應該是較為合宜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