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或匿稱:
楊錦全
老師,請教導師關於唯識無境的看法。正如導師所說的,對於中觀是有廣泛的同情。如果我們後學也如導師一樣,對中觀緣起性空思想比較契機的話,對於唯識無境確是難於信服的。那麼應抱何種心態去處理這問題呢!
『解深密經』所說「唯識所現」,也是在說明三摩地的境界,然後說到一般人心所行影像,也是唯識的。這與『般舟三昧經』所說,從知道佛是自心作,再說三界唯心,是相 同的。「唯識所現」的思想,是這樣來的。又如『攝大乘論本』說:「諸瑜伽師於一物,勝解種 種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阿毘達磨大乘經』所說唯識的理由,主要 也還在禪觀的經驗。但禪觀經驗,不是一般人所知的,這怎能使人信受呢?『般舟三昧經』說 了多種夢境,及麻油、水精、淨水、明境,能見自已影像的譬喻(18)。『解深密經』也說明鏡境喻(19) 。『阿毘達磨大乘經』說:「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無義」。在定慧經驗外,又多舉一例 :如人見是水,魚見是窟宅,鬼見為火,天見為七寶莊嚴。不同類的有情,所見彼此「相違」 ,可見唯是自心的變現。依瑜伽行而引出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在瑜伽者是修驗所證明的,但萬象森羅,說一切是唯識所現,到底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解的。所以世親造『唯識二十 論』,陳那作『觀所緣(緣)論』,破斥外境實有的世俗所見,是道理所不能成立 的。外境實有不能成立,反證「唯識所現」的可信,近於一般的唯心哲學了!
(《印度佛教思想》P.271~272)
回應
回應「唯識無境:從了義與不了義如何抉擇中觀與唯識」: 印順導師「出入諸家卻非家,暢佛本懷宗釋尊」
錦全法友提出這個論題,不禁引發筆者許多感想:
一、世人對某一個論題的看法常是不同的,在佛法上也一樣,大家各有不同的思惟理解、不同的信仰堅持、不同的好樂願欲及理想。所以導師說:「思想是多元化的,『異見、異忍、異欲』,是當然的現象。」(《永光集》p.239) 因此,錦全法友表示「正如導師所說的,對於中觀是有廣泛的同情。如果我們後學也如導師一樣,對中觀緣起性空思想比較契機的話,對於唯識無境確是難於信服的」。即使如此,筆者以為值得宏觀深入思考的面向還不少(詳如後述)。
二、至於「應抱何種心態去處理這問題呢!」
厚觀法師於〈《成佛之道》網路讀書會」厚觀法師回應問題集〉中談到:
天台宗及華嚴宗以圓教為最高,特別尊崇《法華經》、《華嚴經》等,認為這是化度利根之人;但中觀家則有不同的看法,比較推崇《般若經》、《中論》等;南傳學派尊崇《阿含經》,甚至有的人還認為「大乘非佛說」;總之,各學派各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厚觀法師曾請教印順導師:大乘三系哪一個法門最了義?如果修學的是不了義的法門,能究竟成就嗎?
厚觀法師表示: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這裡有兩部車,一部是名貴的轎車,另一部是普通轎車,同時出發要去很遠又未曾去過的地方,請問哪一部車先到達終點?
或許有的人認為名貴的轎車會先抵達終點。但其實不一定!還要看駕駛的技術好不好?體力夠不夠?會不會迷路?也要知道要去哪裡加油。如果車子拋錨了,能否排除障礙?
換言之,法門只是一種工具,還要看使用的人!
三、中觀與瑜伽的共義:注重聞思熏修、發願在生死中見佛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
依筆者理解,瑜伽唯識學立論嚴謹,修道次第分明,可參考修習者頗多(不宜輕視之)。回顧印度後期大乘時代許多學習中觀之學者或行者是採用瑜伽唯識學來闡述中觀思想的,他們被稱為「隨瑜伽行中觀學派」(世俗中安立唯識,勝義契入空性)。筆者早年也曾依「廣學多聞,增長智慧」之經教開示撰寫〈我研讀唯識的報告〉,從中獲得「法饒益、義饒益」亦是不少。
(〈我研讀唯識的報告〉全文如下網址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2523)
導師在多處開示中也強調「中觀與唯識,都是注重聞思熏修的,都是以分別抉擇的觀察慧,導入無分別智證的」(《華雨香雲》p.355) 、「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也是中觀與瑜伽的共義。」(《華雨集第四冊》p.69) 、「大乘入世佛教的開展,『空』為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本的動機。中觀也好,瑜伽也好,印度論師所表彰的大乘,解說雖多少不同,而原則一致。從「空」來說,如《瑜伽‧真實義品》所說:『空勝解』(對於空的正確而深刻的理解)是菩薩向佛道的要行。」(《無諍之辯》p.183 ~ p.184) 、「在適應時機,遮遣『惡空』與『常心』,歸宗於釋尊本教──緣起論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這所以中觀與瑜伽,在印度大乘佛教界,被公認而處於主流的地位。」 (《華雨香雲》p.222)
四、導師對於全體佛法的信念與宗趣:溯本追源於釋尊本教(振興純正的佛法)、闡揚釋尊本懷、重視整體的佛教
印順導師的著作出入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體系,並溯本追源於釋尊本教(振興純正的佛法)、闡揚釋尊本懷,筆者讚嘆他老人家是:「出入諸家卻非家,暢佛本懷宗釋尊」(非家,意指「無我我所」:不拘一家、學尚自由)。這從導師以下的開示可以窺知:
(一)「出入諸家卻非家」:只是佛弟子,不屬於任何宗派
(二)溯本追源於釋尊本教(振興純正的佛法)
(三)闡揚釋尊本懷
(四)依龍樹菩薩「四悉檀」,悲智雙運引導佛法
(五)重視整體的佛教:學尚自由不作門戶之見、慈悲融貫大乘三系同歸法空性
主編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