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份子未必難度

知識份子未必難度
印順法師在<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說到復興中國佛教(之一)應著重於知識界的佛教。這實不難理解,因為知識份子往往身居要津,擔綱領導工作而深具影響力。

 
然而知識份子水平高、教育程度好,卻也自視甚高,被認為是最難度化的。但事實上,「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佛教重視的是契理契機,只要能「應機說法」,知識人未必如想像中難度。
 
知識菁英通常屬「智增上」根性,理智和思考能力較好,若要教化之自是要用他們能接受的語言,以他們熟悉的思維方式同他們溝通。例如先前<與佛法「聯電>一文中,提到像曹興誠這樣的科技人,思想上有「重口味」的傾向,若沒有足夠的論理深度是不足以使之信服的;一如他所說:佛教是「講道理」的,而不是只要你信就好。
 
如此,一個「信願增上」的道場,以往生淨土為修學法門,若只是勸進知識份子老實念佛,不需要問為什麼,那肯定是難以相契的。同樣的,「悲增上」行者以勸善、勸愛作為感召也難以成功奏效,雖然短時間被打動、感化,但時間一久故態復萌,仍起不了長久作用。
 
相反的,面對「悲增上」和「信願增上」的佛教徒,一味高談闊論玄深哲理,雖不至於是「對牛彈琴」,但不免亦有如聾如啞之憾。
 
可知,一個道場的道風、宗風,通常只適合某一類根機的眾生,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法門,實則僅適合於「信願增上」的人。如此,若想度化某一類的眾生,就必須培養相關人才、說那樣的法讓他們信服,否則只能各行其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