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之最易與最難

「菩薩」之最易與最難
大乘佛法不怕發大願,也不怕願大而做不到,卻只怕不發願。如《華嚴經》記載「初發心」即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震動一切世界、光照一切世界、息滅一切苦、嚴淨一切國土等,[1]亦有「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說。
 
凡「發心立願」者即名菩薩,這當如何理解呢?《十住毘婆沙論》表示,若人發心成就無上菩提名為菩薩,也有僅發心而已即稱作菩薩,這意味著發心雖不見得成佛,但不發心一定不成佛(「若離初發心則不成無上道」);所以新發意者名為菩薩,猶如一修道比丘雖未得道也可稱作道人,初發心乃是一「名字菩薩」,往後漸次修學而轉成真實的菩薩。[2]
 
換言之,「名字菩薩」未必是「真實菩薩」,亦即名稱上如此,實際上未必如此;但只要以此心志自期,雖然「名不符實」,但久而久之自我惕厲、鞭策,將愈來愈像個菩薩。
 
事實上,菩薩道是難行道,難行能行、難捨能捨,要成為一位「真實菩薩」是異常困難的。如《十住毘婆沙論》雖稱讚初發心菩薩,但也批判只具其名而未見其實的所謂「名字菩薩」,包括空發願菩薩、自言菩薩、但名字菩薩,純粹只會發願、自誇、徒具虛名的菩薩,表示「真菩薩」要具備三十二法,如深心為一切眾生求諸安樂、能入諸佛智中、不憎惡他、道心堅固、已許善事心不退轉、於一切眾生不斷大慈不斷大悲、常求正法心無疲懈、勤發精進心無厭足、多聞而解義、常省己過、勤精進修習一切善根、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等,乃至要成就七法──四無量心、遊戲五神通、常依於智、常不捨善惡眾生,認為菩薩要具足這些條件才名為「真實菩薩」。[3]
 
可知,在佛典中菩薩的資格是最寬鬆、也最嚴格;意即成為菩薩的門檻很低,只要發心即可,但每個人都可以拿到入場卷,不代表每個人都畢得了業,進得去卻也未必出得來。

[1]詳可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7〈初發心功德品〉:「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CBETA, T10, no. 279, p. 91, c17-24)
[2] 《十住毘婆沙論》卷1〈序品 1〉:「菩薩眾者,為無上道發心名曰菩薩。問曰:但發心便是菩薩耶?答曰:何有但發心而為菩薩?若人發心必能成無上道乃名菩薩。或有但發心亦名菩薩,何以故?若離初發心則不成無上道。如大經說:新發意者名為菩薩,猶如比丘雖未得道亦名道人,是名字菩薩,漸漸修習轉成實法。」(CBETA, T26, no. 1521, p. 21, a1-8)
[3] 《十住毘婆沙論》卷13〈略行品 27〉:「問曰。汝說無上道相時。種種因緣訶罵空發願菩薩自言菩薩但名字菩薩。若是三不名為菩薩者。成就何法名為真菩薩。答曰。非但發空願,自言是菩薩;名字為菩薩,略說能成就;三十二法者,乃名為菩薩。若人發心欲求佛道。自言是菩薩。空受名號不行功德慈悲心諸波羅蜜等。是不名為菩薩。如土城名寶城。但自誑身亦誑諸佛。亦誑世間眾生。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發願是名真實菩薩。何等三十二。一深心為一切眾生求諸安樂。二能入諸佛智中。三自審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惡他。五道心堅固。六不假偽結託親愛。七乃至未入涅槃常為眾生作親友。八親疎同心。九已許善事心不退轉。十於一切眾生不斷大慈。十一於一切眾生不斷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無疲懈。十三勤發精進心無厭足。十四多聞而解義。十五常省己過。十六不譏彼闕。十七於一切見聞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報。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處。二十於一切眾生忍辱無瞋礙。二十一能勤精進修習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隨無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攝智慧。二十四四攝法所攝方便。二十五持戒毀戒慈愍無二。二十六一心聽法。二十七一心阿練若處住。二十八不樂世間種種雜事。二十九不貪著小乘。三十見大乘利益為大。三十一遠離惡知識。三十二親近善知識。菩薩住是三十二法。能成七法。所謂四無量心。能遊戲五神通。常依於智。常不捨善惡眾生。所言決定言必皆實。集一切善法心無厭足。是為三十二法。為七法。菩薩成就此者。名為真實菩薩。」(CBETA, T26, no. 1521, p. 93, c15-p. 94, a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