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接受和享受

忍受、接受和享受
佛教談「三受」,分別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我這裡另提「三受」,「忍受、接受和享受」,或可說是上述「三受」中「苦受」再細分為三,成為面對「苦」的三種態度,即「忍受苦痛」、「接受苦痛」和「享受苦痛」。

一個人看待「苦」的態度可以看出其修養和精神層次,顯示出不同的心靈境界。其中「忍受」是被迫的,不得不忍耐使勁硬撐;「接受」是坦然面對,不再抗拒、抱怨,而願正向承擔承受之;「享受」是更進一步化被動為主動,迎向前去積極擁抱。

尤其是身體的苦,不管是自願或非自願,皆可看出此「三受」的過程。自願如跑馬拉松,精疲力竭體能透支之際,如何堅強忍受、逆來順受再到盡情享受,涉及了一個人平時的修養與耐力;非自願如生病,不只是要忍受、接受,甚至要苦中作樂享受之。

任何負面情緒來臨,都可以有此三種反應,例如面對孤獨時,從暗自忍受孤獨到勇於接受孤獨,乃至於開懷享受孤獨,都意味著不同的心境寫照。

如果一個人精神超拔,將可用「享受」心情經歷一切事物,如張潮《幽夢影》云:「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此或可略改如下:「少年吃苦忍受痛苦,中年吃苦順受痛苦,老年吃苦享受痛苦;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痛苦一旦可以「享受」,這樣的苦將不再只是苦(即便是苦也是短暫、甘美的),透過「轉苦為樂」進至實現「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