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以為是可能的;大眾部系以為不可能

姓名或匿稱: 
觀嚴

『印度佛教思想史』

本生中的菩薩,是在家的,出家的;有婆羅門、王、臣、外道;也有天(神)、鬼、畜生。如「六牙白象本生」,「小鳥救火本生」,那種偉大的精神,在人都是希有難得的;惡趣中的象與鳥,能有這樣的偉大德行嗎?「上座部以為是可能的;大眾部系以為不可能」,那怎樣解說本生呢?大眾部中,案達羅學派及北道部以為:釋尊長期修行,到遇見迦葉佛Ka^s/yapa時入決定(18)。入「決定」niya^ma,鳩摩羅什Kuma^raji^va譯為入正位,與入「正性離生」的意義相當。這是說:那時的釋尊(前生),已證入諦理而成為聖者;所以(聖者)菩薩能「隨願往生惡趣」 [P64] (19),是願力而不是業力。這就是大眾部等所說:「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20) 。這樣,菩薩修行,可分為二個階段:初修是凡位,入決定以上是聖位。入聖位的菩薩,與「大乘佛法」的不退轉──阿毘跋致avaivartika菩薩相當。這與上座部所說,未成佛以前的菩薩,是「有漏異生」,又非常不同了。總之,大眾部系的佛及菩薩,是理想的,信仰的;上座部系是平實的。對滿足一般宗教情緒來說,大眾部系所說,是容易被接受的;這是一項引向「大乘佛法」的重要因素。

 

======== 上座部以為是可能的;(依前後文應為:上座部以為是不可能的)

======== 大眾部系以為不可能。(依前後文應為:上座部以為是可能的)

======== 請教:此兩句是否印刷有誤,還是原文就如此? =====

======== 請常師兄惠予指正 

回應

筆者以為印順導師此處論斷「上座部以為是可能的;大眾部系以為不可能」並沒有倒置(也非誤植)。由於印度部派佛教「上座部」的菩薩觀主張(南傳上座部亦同):「釋尊未成正覺前,在菩提樹下,還起貪、恚、癡——三不善尋,還沒有斷煩惱,還不是聖者。所以菩薩一定是異生(凡夫),直到一念頓證無上菩提,才成為大聖佛陀。」而且「聖者是不會生在惡趣中的」因此,認為釋尊過去世之菩薩本生,那時的「菩薩猶是異生」尚屬凡夫,故其投生畜生惡趣是「業力」牽引。所以導師認為「上座部以為是可能的」,即使白象及小鳥雖為畜生,其中極少數也有德行高潔的。而大眾部系則以為這是(聖者)菩薩的「隨願往生惡趣」,乃是願力而不是業力。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有精要的論述:

 

第五項 平實的與理想的菩薩

崇仰釋尊的偉大,引發了釋尊過去生大行的思想,以「本生」、「譬喻」、「因緣」的形式,在佛教界流傳出來。這雖是一般(在家與出家)佛教的傳說,但很快的受到部派間的普遍承認。展轉傳說,雖不知在那裡說,為誰說,而都承認為佛說。這些釋尊過去生中的大行,為各部派所容認,就不能只是傳說了。論法者(dharmakathika)、阿毘達磨者(abhidharmika),當然要加以論究,納入自宗的法義體系。於是確定菩薩的修行項目——波羅蜜多有幾種;從發願到成佛,經過多少時間,多少階位。而最重要的,菩薩是異生(pthagjana)——凡夫,還是也有聖者。在部派中,有兩派的見解不同,如《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六上——下)說:

「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於異生地未名超越」。

「其雪山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猶是異生」。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雪山部(Haimavata),還有銅鍱部(Tāmraśāīya),以為一直到菩提樹下坐的菩薩,還是異生。為什麼是異生?在菩薩的「本生」中,或是樹神等鬼趣,或是鳥獸等旁生趣,聖者是不會生在這惡趣中的。而且,現實的釋迦菩薩,曾娶妃、生子。出家後,去從外道修學,修了六年的長期苦行。在菩提樹下,還起貪、恚、癡——三不善尋,可見沒有斷煩惱,不是聖者模樣。所以菩薩一定是異生,直到一念頓證無上菩提,才成為大聖佛陀。這是上座部(Sthavira)系的菩薩觀。

大眾部(Mahāsāghika)方面,如《論事》所傳安達羅派(Andhraka)的見解說:

「菩薩於迦葉佛之教語入決定」。

「菩薩因自在欲行,行墮處,入母胎,從異師修他難行苦行」。

安達羅派,是王山(Rājagiriya)、義成(Siddhattha)、東山住(Pūrvaśaila)、西山住(Aparaśaila)——四部的總稱,是大眾部在南印度分出的部派。這四派,都以為:釋尊過去聽迦葉佛(Kāśyapa)的教說而入「決定」(nyāma)。《論事》評破菩薩聽迦葉佛說法而證入的見解;入決定就是證入「離生」,如那時入決定,釋尊那時就應該是聖者了!案達羅派以為菩薩是有聖者的,所以說:「菩薩因自在欲行……難行苦行」。行墮處,是在惡趣的鬼神、旁生中。從異師修難行苦行,就是釋迦菩薩所行的。菩薩的入惡趣,入母胎,從外道修行,不是煩惱或惡業所使,而是聖者的「自在欲行」——隨自己的願欲而行的。這與《異部宗輪論》的大眾部等說相合,如《論》(大正四九‧一五下)說: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剌藍、頞部曇、閉尸、鍵南為自體。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脇生。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隨意能往」。

前四事,是最後身菩薩。一切末後身菩薩,雖然入母胎,但不以父母精血等為自體。從右脇生,說明菩薩身的清淨。菩薩不會起三惡想。從外道去修學,修苦行,都不是無知邪見,而是自願這麼行。菩薩的生在鬼神或旁生趣,那是隨願力——「自在欲行」而生,不是為業力所牽引的。上來兩種不同的菩薩觀,上座部系是以現實的釋迦菩薩為本,而論及傳說中的本行菩薩。大眾部系,是以「本生」、「譬喻」中的鬼神(天)及旁生菩薩為主,推論為隨願力生,充滿了神秘的理想的特性。」(《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148-150)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