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藝術性

大乘佛法的藝術性
如印順法師所說,大乘佛法興起之動力,乃佛滅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懷念是透過想像、透過情感的;如此永恆懷念所夾雜的想像和情感,不免充實佛法文藝向度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初期佛法之純正性,重於理性而平實的修學風格,在藝術表現上趨於平淡、平庸,乃至是單調枯燥的,甚而被視為是反對美學的(如Richard Gombrich質疑「佛學美學」(Buddhist Aesthetics?)之可能)。相對的,大乘佛法興起,不再限於理智向度,反因情感的發揮而大幅強化佛法的藝術性。大乘佛法之開展,科學性的佛法轉向藝術化,佛法更顯多元、活潑和生動。
 
例如東亞佛教的「禪」即表顯出藝術的多樣性,如禪茶、禪畫、禪詩、禪樂,乃至禪園、禪書之各種禪藝、禪趣的出現。
 
大乘佛法少了純正性,卻更為多姿多彩,除了生命苦難真實面的描繪,也著眼於人生美善面的闡發與關懷。而大乘佛法乃事理之必然,猶如文藝在人生是必須的,在宗教情操的激發下益顯文藝之創發。如此,相對於究之以真實,更可以從藝術的眼光來認識賞析大乘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