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如理頌

姓名或匿稱: 
伊貝

印順導師哪一部書可幫助了解 六十如理頌

回應

福嚴佛學院厚觀院長簡要提示如下:

 

導師說《六十如理論》為趙宋時施護所譯。施護所譯的龍樹論,非早期的中觀學者所知,而且有「唯識」的傾向。

或許因為如此,導師似乎未對此論詳細解說,僅在幾個地方約略提到。

 

一、《中觀今論》,pp.16-17:

關於龍樹的深觀論,西藏有「諸中論」之稱。凡抉擇勝義空性的,都可以名為「中論」,中論不是一部的別名。平常流行的「中論」,名為「根本中」。根本論與支論,總有五正理聚:即一、《根本中論》,二、《迴諍論》,三、《七十空論》,四、《六十如理論》,五、《大乘二十論》。這五部論,為印度後期中觀師所依據的,認為都是龍樹造的。

 

在中國,根本中論都隨釋論譯出,有什公譯的「青目釋」四卷,唐波羅頗密多羅譯的清辨釋《般若燈論》一五卷,宋惟淨譯的安慧釋《中觀釋論》一八卷。漢文所沒有的,藏方有傳為龍樹釋的《無畏注》,佛護的《中論注》,月稱的《明句論》。《七十空論》,最近依藏文譯出。《迴諍論》,中國的譯本,是元魏毗目智仙譯的。

《六十如理論》與《大乘二十論》,趙宋時施護所譯。施護所譯的龍樹論,非早期的中觀學者所知,而且有「唯識」的傾向。

如《大乘二十論》的末二頌說:「此一切唯心,安立幻化相。……若滅於心輪,即滅一切法」。

《六十如理論》三十四頌說:「宣說大種等,皆是識所攝」。

又施護譯的《大乘破有論》說:「由此心為因,即有身生」。

 

二、《中觀今論》,pp.241-242:

《六十如理論》說:「宣說大種等,皆是識所攝」。《大乘二十頌論》也說:「此一切唯心,安立幻化相,若滅於心輪,即滅一切法」。這在後期唯心佛教的潮流中,中觀者也常提示此義,每為一般唯心論者所附會。

然在中觀者的正見中,推尋此項思想的來源,本出於《長阿含》的《堅固經》。地水火風四大,即五蘊中的色蘊。因識的取著境界,計為實有,起煩惱造業而生死輪迴。若想解脫,須與我見相應的分別識不起,此識不起,煩惱即不生,煩惱不生即不造業,不造業即不感生死,由此輪迴永脫。所以生死根本識,若約因果說,依無明業感而有生死,即惑業苦的因果論。約見相──能所說,即是執境為實有的識,凡夫不知諸法無自性,起自性執,這即是生死根元。約見相義或約因果義,皆可說識為根本,也即等於說無明是根本。同樣的生死,根本也只有一,悟理解脫也必然同一。

 

    唯心論,依龍樹說,也不失為入道方便。說境唯心現,這因為眾生偏執外境為實有,偏執主觀的心識隨客觀環境而轉。為針對此種偏執,使眾生了達外境非實,故特地強調主觀心識,這只是對治悉檀。若即此執為真實心或真常心,那不過是「梵王舊執」,婆羅門教的舊思想而已!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