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信仰

                                                            學術與信仰
如印順法師所言,佛法研究當重其「宗教性」,畢竟研究的是「佛法」;然而研究佛法亦要「求真實」,因為從事的是「研究」工作。

 
然而,重宗教性以及求於真實兩者間似難以相提並論。其中「求真實」是尊重歷史事實,可是宗教除事實外,更重於理想與價值的探索,包括美善與神聖等理想價值。
 
佛法研究之兩難,猶如情理之兩難,存在著學術與信仰間的張力。不只是佛法研究,一切宗教研究都有此兩難,既要重其宗教性,亦也要求於真實。
 
學術研究是要回歸歷史、面對現實、尊重事實,但宗教的信仰卻是超脫此世、寄情彼世、遠懷理想。就一個信仰者而言,事實為何並不重要;或者即便事實是重要的,但卻不是最重要,因為價值的肯認與生命的安立反而更加重要。
 
佛法探究可說涉及「真善美聖」四個層面的思索,既要求真求實,又要兼具美善的關懷與神聖的理想;而相對於學者與信徒往往各有所偏,印順法師重宗教性及求於真實的雙重關照,可說兼顧了兩面。
 
如此,宗教「研究」可以分析、批判,但宗教「信仰」當盡量避免批判;只要是正信的宗教,有助於人心安定與社會祥和,這樣的宗教就有其存在功用。
 
宗教對話的時代,尊重是不夠的,還需要欣賞,甚至是尊敬、敬重。所以「摧邪顯正」在現代而言未必合宜,而如果真要批判,批判的要領或技巧就很重要,避免直指其錯或不好,而是說怎麼樣可以更好。
 
總之,宗教學者進行宗教研究,必須多一點「同情的了解」,而宗教信徒實踐宗教信仰,也要多一點「合理的認知」;如此「情理並重」或許是平衡學術與信仰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