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三心與上帝三全

學佛三心與上帝三全

學佛三要暨菩薩三心是信願、慈悲和智慧,相對於此,上帝具有全知(Omniscience)、全能(Omnipotence)、全善(Omnibenevolence)特質,即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善。如此,似可看出耶、佛信仰間某種相似性。

信願圓滿是「全能」,信願力是一種意志堅決的向佛求道之心,大雄無畏的力量與動能;至於智慧圓滿意味著「全知」,慈悲圓滿是「全善」,亦可想而知。

「三全」猶如佛教「三心」的圓滿,後者重於人類內在潛質全然的發揮和彰顯,前者把這樣的極致投射到耶和華上帝身上。或可說,神之全知、全能、全善下落於人,猶如人之「三事特勝」──憶念勝、梵行勝、勤勇勝之圓滿體現,顯示人類對美善想望及終極關懷的一致性。我們或可以統整如下作一粗淺對照:[1]

三不善根
人三特勝
梵行勝
勇猛勝
憶念勝
菩薩三心
慈悲
信願
智慧
佛三德
恩德
斷德
智德
儒家三達德
人心活動
上帝三全
全善
全能
全知

[1] 此表格修自拙稿<「人類為本」與「眾生平等」>,收於《玄奘佛學研究》23期。

回應

基督教的教義是什麼?有我和有全知的上帝。佛教的三法印是什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樂。」佛教是心的宗教,釋迦牟尼佛以親身實證,講解「四聖諦」、「八正道」,實修四念住(身受心法),以正念正智觀察身心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 對 色聲香味觸法)因緣和合而來(十二因緣法),而在這些生滅的現象裡沒有不變、實體的“我”存在。佛是什麼意思?是覺知者,能自己體證實相並教導人的。執著於善時,煩惱並不會少於執著惡的。為何?這世間不會只有白天而沒黑夜,不可能有善而無惡,但善惡是非常“主觀”的思想。誰能讓老虎都改吃素?牠殺生是為了生存,牠是惡的嗎?---魔和神又如何區分?若神出現在你面前,它的光芒極亮,亮到你睜不開眼,眼睛刺痛到流淚,感覺快要瞎了,它的光還不斷增強,此時“你心中的神”可能也瞬間變成了“魔”。「只要是讓一般人感覺良好的,就是善嗎?」這世間,就連身心都不會依照我們的意願而存在。但好人就像出生了卻不想死的人一樣,當心變好了,就不準它變壞,不允許任何不善的思想出現在心裡,但心是能控制的嗎?「我不準心去討厭任何人」「我不準心生氣」「我不準心有不舒服或不愉快的感覺」……心無常啊,這些貪愛善法的思想或心識都是無我,是受限於因緣法則下自行運作的。世間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若無這些苦,佛正等正覺不出世間,以有苦故,才教導弟子正觀五蘊、六識非我非我所,一切法無我,應斷貪愛而趣向涅槃。佛教都說無我了,無我哪來的上帝?有這色、受、想、行、識五蘊還不夠嗎?還要給它們加個“主”?變成六蘊嗎?若執著人的善惡是真實不變的,那就落入了常見,若覺得死後一了百了,就落入了斷見,佛於中道,離於兩邊而說十二因緣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印度教是多神論,伊斯蘭教有個真神阿拉、道教也有神,善有善報。若只想求世間善法,不想了生死,改信基督教也是不錯的選擇,基督教教友非常慈愛,信主還能得“永生”。但佛教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世尊是人而不是神,他的教導《雜阿含經》是全世界的宗教裡唯一提到身心和世間的實相,他教導如何靠實修四念住,禪定(八正道之一),觀察痛苦煩惱皆由“有我”的錯誤概念和其衍生的慾貪而來。所以切勿將佛法與基督教混淆啊。大乘《金剛經》有云:「若菩薩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哪來的上帝呢?學佛法是要在內心裡發現真實的覺知者,它不在外境,就在心裡。它不會因為善心而變好,也不會因為壞心而變差,它是在變化無常的心念外唯一真實的依靠。---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祈願眾生心中沒有敵人,願眾生能遠離一切煩惱,願眾生心中能生起覺察,身心皆得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