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週一, 2018-12-10 14:46
姓名或匿稱:
楊錦全
老師,您好。 『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中提到,五事具足者,聞佛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即能契入諸法實相。而不必佛陀為他們開示三無自性的道理。但是,偏向研習『中觀』者,又往往被其他法友譏諷為自視五事具足,而視為我慢的表現。導師在這方面又有何意見。三自性三無自性的教說,似乎是比較迂迴委婉的教說。謝謝!
- 瀏覽次數:14156
老師,您好。 『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中提到,五事具足者,聞佛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即能契入諸法實相。而不必佛陀為他們開示三無自性的道理。但是,偏向研習『中觀』者,又往往被其他法友譏諷為自視五事具足,而視為我慢的表現。導師在這方面又有何意見。三自性三無自性的教說,似乎是比較迂迴委婉的教說。謝謝!
回應
回應「『解深密經』五事具足的疑問」
一、試為解讀「五事具足者」
並非僅是能理解「無自性空義」即具足「五事」福慧德行,這參考仁俊長老讚譽導師的以下這句話可以推知:「印順導師已是接近《解深密經》所說的『五事具足』的上根利器」(《仁俊老法師開示錄(三)》p.409,〈我所認識的印公導師〉;1997年《慧炬雜誌》394期)。以下試舉導師的幾項解說:
準此,導師解讀「五事具足者」乃是能信解、通達、修證的根機(按:具有「無倒修慧」:具有不顛倒「修所成慧」正見),也就是『般若經』的「為久學者說」。
我們可回頭檢視《般若經》所定義的「久學者」:
所以,不退轉菩薩(無生法忍聖者)之菩提道任務是:莊嚴佛土、成熟眾生。而「發心、新學菩薩」是:「聽聞、讀、誦、受持、問義、思惟、供養、施他」。至於「久學菩薩」,也就是「五事具足者」,如筆者前段所述,他不僅僅如「發心、新學菩薩」之「讀、誦、受持、問義、思惟……」,乃是有進而通達、修證的根機,趣向不退轉之上根者,如仁俊長老所讚歎的導師一般。
至於同情修學中觀之初學者也要依導師的開示檢視自己(以免自舉我慢):
二、唯識之立言善巧及攝世方便
三自性三無自性的教說,確實是比較迂迴委婉的教說。導師曾提示太虛大師對於唯識學之「立言善巧及攝世方便」頗為推重:
導師(1949~1952)在香港「三輪佛學社」講〈談法相〉時,也讚歎法相唯識學在佛法修學次第上之善巧方便:
三、導師在《成佛之道》有「大乘三系同歸法空性」之開示:「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 (《成佛之道(增註本)》p.392)。厚觀法師曾轉述導師對於學習大乘三系正確態度之指示:
厚觀曾請教印順導師:大乘三系哪一個法門最了義?如果修學的是不了義的法門,能究竟成就嗎?
厚觀法師表示: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