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喜與憂

生命之喜與憂
佛教說「人生有/是苦」,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解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否定人們對生存的欲望和渴愛,以「無生」為最高目的。

 
然而,上天有「好生」之德,多數人也都「貪生怕死」,認為生不同於老病死,乃是可喜可賀的,如同迎接新生命總令人感到歡天喜地。此外,佛教亦認為生命是可貴的,因此談尊重生命、慈悲護生,以「不殺生」為五戒之首。
 
如此,似乎顯示出「生命」兩種不同立場。
 
事實上,佛教之「無生」(涅槃),所重在於苦痛的解脫,否定的是生命中存在的無明與貪愛,而卻不是否定生命本身,乃是因無明惑業才導致生命的苦痛。
 
其次,知道生命的不足、生命的限制,進而才追尋生命的超越、生命的完滿。如同其它宗教一樣,往往從負面的觀念、意象切入,來刺激反思、尋求變通進而走向美好;如佛教之苦業說,猶如基督宗教之原罪觀,多少帶有「反言若正」的用意(或是某種策略性方便)。
 
佛教是以「解脫」為終極關懷,跟大多數印度傳統宗教一樣有著濃厚的出世性格,如此相對於儒家之「生生不息」,以及道家之「長生久視」,佛教確實對人生、生命有另一種看法,認為生命有苦有樂、有喜有憂,重點在於離苦得樂、轉憂為喜。
 
相對於聲聞佛教之重出世解脫,大乘佛法正視人生現有一切,以積極正向的方式來淑世、入世,此所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理念,念茲在茲皆是芸芸眾生,擁抱蒼生的同時也擁抱了一切生命,賦予生命更熱切、更有活力的蘊涵。
 
可知,佛教對生命的態度是「動態」的,存在一定的「辨證」深意,而不可不多加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