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人成佛

即人成佛
「人間佛教」在台灣蔚為風潮,但一直以來遲疑聲音不斷,甚至連主張「人生佛教」的太虛大師也曾對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持保留態度,而以「孤取人間為本,落人本之狹隘」評之。

 
兩千五百年前的悉達多(Siddhārtha)太子生於人間,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爾後於人間出家修行,最後成道於人間,說法度眾於人間,一切皆以人間活動為主。
 
可知,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真實人物,一個活生生的「人」,這意味著他和一般人一樣,需要飲食、睡眠、如廁等。
 
如此佛陀是「人」,這似乎把佛教做小,因為絕大多數宗教的「神」,都是無所不知(全知)、無所不能(全能)、無所不在(全在),具足一切善(全善),無與倫比,為什麼佛教的信仰中心還僅是「人」呢?
 
如此,「人間佛教」之以「人」為主體的佛教,對傳統佛教徒而言似是淺化、窄化佛教的信仰層次。但反過來說,對強調理智的佛弟子而言,即人而成佛,更顯佛教有別於神教信仰的特色所在,而且是優勝所在。
 
當中涉及不同的價值抉擇,如一強調人間、人本、人性、人文等的佛教,重視的是純正、真實、理性、自力等向度;相對於此,神格化傾向的佛教,更重神聖、圓滿、信仰、感性等內涵,佛必須像神一樣崇高偉大,甚至更崇高偉大,才足以突顯佛陀的尊貴無上。
 
然而,利之所在即是弊,我們因某一個特質而信仰他、推崇他,亦可能會因此相同特質而受到不同人的排斥貶抑,如認為佛教信仰不應如神教一樣過於情感投射,或者一昧要人服從、依賴某特定權威。
 
如此,每個人各依自己方式來信佛,當中沒有一定對錯;佛教本來就有不同面向,八萬四千法門度化種種根器眾生。然而,隨著文明的進展、科學的昌明,「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之去神教、去神秘化進路,應會受到現代人更多的注目與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