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種空經」的疑問

姓名或匿稱: 
王五

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中,引用《順正理論》

一直到西元四世紀,說一切有部與經部辯論,簡別契經的真偽時,還以原始的偈頌來證明。如《順正理論》卷四說:
「彼(經部)謂此經非入結集,越總頌故。如說製造順別處經,立為異品」。
「(有部反破)若爾,便應棄捨一切違自部執聖教契經。如說製造二種空經,立為異品,亦越總頌。如是等類,互相非撥」。
經部以「越總頌」為理由,指說一切有部的某些契經,為「非入結集」——非當初結集所有的。說一切有部反難:二種空經(小空、大空),也是在總頌以外的,難道可說是經部製造的嗎?在那時候,古傳的總頌,彼此都是承認的。有些出總頌以外,而在部派的範圍內,認為是佛說的,就立為異品而附於總頌。說一切有部與經部共許的總頌,是否為原始結集的「錄偈」,當然還可以討論。但由此可以推見,結集必分為部類,編成次第,又結為嗢拕南頌以便憶持的。
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中阿含的攝頌是包含這兩部小經的,
在中阿含49卷:
說智阿夷那,拘樓明聖道
東園論小空,大空最在後
 
這又是怎麽一回事呢?為何《順正理論》稱其“亦越總頌”?這難道是有部後來自行總結的攝頌嗎?
 
 

回應

印順導師1970年所寫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17 ~ p.18) 此段說明,導師於1983年撰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上)》有詳細的解說(請提問者詳參前後文):

「……上面的敘述,為了要說明結集史上的一個事實。主張三世實有的說一切有部,有重經的持經譬喻者,重論的阿毘達磨論者——二系。《大毘婆沙論》集成以後,持經者反抗論師,放棄三世有而改取現在有(二世無)說,發展為經部譬喻師。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論師,與經部有著古老的淵源,仍有共同的部分。在彼此相互辯論時,說到了結集的「總頌」的存在,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大正二九‧三五二下)說:

「彼(經部)不許有如是契經(順別處經)。(有部以為)不應不許,入結集故;又不違害諸餘契經;亦不違理:故應成量。彼(經部)謂此經非入結集,越總頌故。如說:製造順別處經,立為異品。(有部反難)若爾,便應棄捨一切違自部執聖教契經!如說:製造二種空經,立為異品,亦越總頌。如是等類,互相非撥」。

說一切有部以為:《順別處經》是「入結集」的;與其他的契經並沒有違害(「修多羅相應」)也沒有違反正理(「不違法性」)。但經部以為:這部經「非入結集」,理由是「越總頌故」。古代的結集,是審定而又次第類編,為了憶持不忘,所以編有「總頌」,大抵攝十經為一頌。因此,從「總頌」有沒有說到,可以斷定當初結集時,有沒有這一契經。有部以為《順別處經》是入結集的;經部以為不入結集,只是「立為異品」。「異品」,是在一頌中,或一頌與一頌間,附於「總頌」而成為「異品」。附入攝頌的,如《雜事》的「內攝頌」,就是附於「總頌」的實例。這不是舊有的,但時代久遠了,附於「總頌」的,可能被認為是「總頌」所有的,於是乎有「入結集」與「不入結集」的論諍(可見「總頌」也有多少差異了)。對於經部的意見,有部採取了反難:如依經部的見解,那與經部教義不合的契經,都可說不是「總頌」所有,而可以否認了。例如「二種空經」,也是「立為異品」,也是「越總頌」的。二種空經,就是《小空經》與《大空經》;說一切有系公認的「總頌」,是沒有這二經的,但是附於「總頌」的「異品」。從這一論諍中,發見了這樣的事實:結集的契經,有「總頌」,也有附於「總頌」的「異品」。《瑜伽論‧攝事分》,抉擇《雜阿含經》的〈六處相應〉時,恰好有《大空經》與《小空經》的論義。在後來,這二種空經,有部編入《中阿含經》(赤銅鍱部也編入《中部》),然在「相應修多羅」中,這二種空經是附於〈處相應〉(總頌)的「異品」。以二種空經為例,〈攝事分〉攝頌所有的其餘十九經,也應該如此,曾經是附屬於《雜阿含經》的;其中三經,一直保留在《雜阿含經》的「如來記說」中。以「修多羅」為本,附於「祇夜」,「記說」。不斷的結集出來,不斷的附屬於下,內容比現存的《雜阿含經》還多,成為經說的總集——阿含(聚集含容);從「總頌」與「異品」中,可以明確的理解出來。(註解206.008)」(《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p.36-38)

 

註解~206.008:攝事分』有『中阿含』及「如來記說」的論義,從前以為:說一切有系重視『中阿含』,所以「雜阿含經為主,中阿含經為助,加以抉擇,奠定佛法的思想宗要」(《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六四),自「總頌」與「異品」的發見,改變了上一看法,理解為:大空經等,原本是附於「修多羅」總集的「異品」。(《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40)

由此可推知,現今我們所見的版本與《阿毘達磨順正理論》論主眾賢等並不相同。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