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二, 2020-01-28 22:48
姓名或匿稱:
令狐沖
各位師長好:
印順導師在他的著作裡,常會提到小乘的不究竟,例如,在學佛三要裡提及:小乘的修學者,做到生死解脫了,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也再不起甚麼作用了。
我的疑問是:2500年前的生活方式,當然有考據資料可參考,但思想的東西只能揣測,或許之後的【論】,能歸納出一些脈絡,不過這些論述,已經是好幾百年後的文字,而各個發論之人,其所本、其個人知見,能充份的證明小乘就是不究竟嗎?
大乘的精神說是悲心重於小乘,不求取證,悲憫眾生故。但漢傳的佛教,卻是部派林立、有廟產......。當然,導師分析過戀世、入世、出世,也說小乘說是"入世",卻是"大乘"行。
那麼,我的疑問是:小乘的修學者,做到生死解脫了,便算了事,這有甚麼不對?在其修學、證後的所有過程,都把握因緣、積極行善、弘法,而不是"留惑潤生"、不取證,這樣仍算是不究竟嗎?
謝謝諸位師長!感恩、何十
- 瀏覽次數:7923
回應
回應「小乘的修學者,做到生死解脫了,便算了事,這有甚麼不對?在其修學、證後的所有過程,都把握因緣,積極行善、弘法,而不是『留惑潤
一、導師的《學佛三要》為通俗著作,常採用一般傳統中國佛教信眾熟悉的用語(如「小乘」),但在嚴謹的佛教思想(史)專論及晚年之著作則多使用「聲聞乘」。
二、從聖者體證的無我空性而言,三乘是沒有差別的
《金剛經》開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導師於講記等著作中解說為:
三、就慈悲利眾而言,三乘有差別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