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耶清淨轉成無垢【阿賴耶識如何(轉依)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唯識宗立三自性:依他起性,是因緣生性,即唯識現;遍計所執性,是於依他起而起種種執著,即離心實有(外境);圓成實性,是於依他起離遍計執所顯空性,即唯識性(心性本淨)。依他起性即心心所法,而以根本阿賴耶識為依止,依之明轉染還淨;究竟清淨,即無垢識為依止。」(《華雨集》第四冊,p.299)

回應

請將提問意旨略加說明以便把握討論重點。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是阿賴耶識清淨了,即轉成所謂的「無垢識」?

還是在依他起性,不起離心而妄執外境實有,僅有不離心識的境相?

因為導師另外提示

「依虛妄分別識,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因果來說,「心外法」是「非有」的。」

「其實境不離心,以心識為性的。心外的境相雖沒有,而不離心識的境相,也是有的,從自種子生的(這名為性境;如依心識的想像妄執而成的,才是沒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一切因果,都能成立,不過說一切以識為性罷了!這都是自相有的,不可說是空無自性了。」(《成佛之道》(增注本),pp.381-382)

這裡的心、識,究竟是依他起性?還是阿賴耶識?頗令非專習唯識者困惑。

林文亮

是阿賴耶識清淨了,即轉成所謂的「無垢識」?

還是「依他起性」(唯識現)轉成無垢識(唯識性)?

阿賴耶識是本來清淨的?

林文亮

(近日法務忙,未能及時回應)

一、唯識的三性或三相,均是歸之於阿賴耶識(分別自性緣起)

(提問一)這裡的心、識,究竟是依他起性?還是阿賴耶識?頗令非專習唯識者困惑。

(一)

唯識大乘中,即以知三性為主。此三性,即真妄、空有與染淨,為大乘學者所應知的。所以世親說:『所應可知,故名所知,所謂雜染清淨諸法,即三自性』。所應可知的所知,是開示修行的術語,含有指導去體認的意味,與能知所知的所知,意義不同。此應知自性的染淨真妄(即三性),如知道他的因緣,即能使之轉化,轉化妄染的為真淨的。因緣即是緣起,即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從阿賴耶雜染種子所生起的,即依他起染分而成為遍計執性的生死;如對治雜染的種習,熏成清淨種子,即能轉起依他淨分而成為圓成實性的涅槃。(《攝大乘論講記》,p.6)

(二)

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成佛之道》本頌)    

緣起」而「自相有」的,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是一切緣起法,但唯識大乘是以唯識為宗,所以依他起是以「虛妄分別」為性的,也就是有漏識(眾生從來沒有無漏現行)。識有八種,但『根本分別』,為一切法所依止的,是稱為『所知依』的阿賴耶識。「依」阿賴耶根本「識」為依,而「立緣起」所生的一切法。阿賴耶識,譯為藏識,含藏有無量種子。依種子生起現行──七識及相應心所,根、塵、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時,又熏習成種,藏在阿賴耶識裏。這樣,阿賴耶識為種子性,一切「因果」都能「善」巧地「成立」了。唯識學者是以自相有立一切法的,所以因果也是自相有的。阿賴耶識為種子性,名為『分別自性緣起』。(《成佛之道(增註本)》,p.380)

(三)

「唯識的本義,依他的虛妄分別心是有,遍計的似義顯現境是無。……怎樣才是依他有?是賴耶種子所生的,虛妄分別為性的。在分別自性緣起的立場上,一切依賴耶所生的,無不是識。能取是識——賴耶的見識;所取也是識——賴耶的相識。在藏識所現中,是依他起。總攝起來,只是一藏識……從凡常的見地,理解到一切唯識,見相都是依他起的;依種子所生虛妄分別為性的而成為我們的認識,見相都是遍計性。縱橫觀察安立,只是虛妄分別為依他(推本歸識),顯現似義(隨取成境)為妄計而已!(《攝大乘論講記》,p.185)

 

(四)

平常多把分別自性緣起叫做賴耶緣起,十二支緣起叫做業感緣起。實際不然,這二種緣起,在唯識學上,都是建立在賴耶識中的。不過,一在名言熏習上說,一在有支熏習上說。一切法皆依賴耶,就在這阿賴耶上建立二種緣起的差別。雖有二種緣起,但它們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攝大乘論講記》,p.88)

 

(五)

依他起法的現起,是「從自」類的「熏習種子所生」的,所以種子有「引自果」的定義。這現行,望能生的種子叫做他,「依他」種子為「緣」而生「起」,所以「名依他起」。(《攝大乘論講記》,p.231)

 

二、既是「虛妄唯識」(虛妄:有漏雜染),阿賴耶識即非本來清淨。

(提問二)阿賴耶識是本來清淨的?

唯識大乘是以唯識為宗,所以依他起是以「虛妄分別」為性的,也就是有漏識(眾生從來沒有無漏現行)。(《成佛之道》,p.370)

 

三、何為轉依: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提問三)

是阿賴耶識清淨了,即轉成所謂的「無垢識」?

還是「依他起性」(唯識現)轉成無垢識(唯識性)?

 

(一)依功用說:轉捨依他起性雜染為清淨分

大涅槃,法身,都是轉依所得的「離垢清淨」。轉依,是轉捨依他起性雜染分,轉得依他起性清淨分:約依他起性通二分說,是《攝大乘論》特有的勝義。(《華雨集第五冊》,p.123)

 

(二)依實體說為轉識成智:轉有漏阿賴耶識為無漏大圓鏡智

「別釋轉依非賴耶不成」

……再從轉捨雜染依的見地,證實非有賴耶不可。「菩薩於淨心」的淨心,指出世的清淨無漏心。在出世淨無漏心現前的時候,是一定「遠離於」眼等「識」的,其餘有漏善或無記的意識,也不會生起,所以說「無餘」。這時候,唯無漏的意識現前。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持雜染種,這染「心」的「轉依」,怎樣安立呢?這先簡去五識與有漏的意識,使他理解轉依,沒有其他染心可以轉依,非接受賴耶不可。或轉去依他性中的雜染分,轉顯清淨分,這是在現行上說。又一切雜染分的熏習離去,淨分漸增到最清淨法界全體現前,具足一切功德,這也叫做轉依,是就種子方面說。雖下文說到六識轉依,或約三性說轉依,但主要的是所知依染習的轉依。這轉依,本是說轉去雜染依的有漏界,使它徹底的不存在,轉得最清淨依的無漏法界,所以這轉依的寂滅,不但說捨染,還是說因捨雜染而顯現的清淨──大般涅槃。(《攝大乘論講記》,pp.158 -159)

 

平常說:唯識宗『轉八識成四智』。眾生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都是有漏的。等到究竟成佛,八識都轉成四種智: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轉意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有漏識,成無漏智,就是轉依。然唯識宗所說轉依,不一定依八識說,如莊嚴大乘經論,從種種方面說轉依:眾生有種種方面的虛妄雜染,都可依之而說轉依,如我們有貪欲,轉依了成什麼;有煩惱,有五根,有器界,轉依了成什麼。總之眾生所有一切,都轉化為究竟清淨。(《華雨集第一冊》p.276 ~ p.277)

 

以法相分別見長的瑜伽行派,對佛果有了具體的說明。唯識是八識(及心所),轉染成淨,也就是轉八識為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是無著的《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所說的。(《印度佛教思想史》,p.408)

 

約斷障的寂滅邊說,是無住大般涅槃;約顯現的智慧邊說,就是圓滿的無分別智,就是三種佛身。第八識轉成的大圓鏡智,第七識轉成的平等性智,是「自性身」,它的本體是常住的。第六識轉成的妙觀察智,是「受用身」;前五識轉成的成所作智,是「變化身」,這二身可說是無常的。自性身即以解性阿賴耶識離障為自性。由自性身而現起的一切中,受用身為地上菩薩現身說法,受用一切法樂;變化身為聲聞現身說法。(《攝大乘論講記》,p.24)

 

四、如何轉識成智:無漏心是從聽聞正法而來──「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阿賴耶識裏,本沒有無漏種子,無漏心是從聽聞正法而來──「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佛所證的是「最清淨法界」(也名離垢真如)。佛依自證法界而為人說法,所以(聽聞的)佛法名「法界等流」;清淨心就是從這樣的「聞熏習」而生的。聞熏習,形式上是寄附在阿賴耶識中,而在實質上,是「法身、解脫身攝」,也就是屬於法界的。(《印度佛教思想史》pp.267-268)

 

依《阿毘達磨大乘經》而造的《攝大乘論》,作了更好的安立。依阿賴耶識為依止,成立雜染生死與清淨解脫。阿賴耶(雜染)種子識,唯識現為有漏雜染阿賴耶識中,「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性質是反阿賴耶識的,能引生出世心,雜染盡就轉所依而得法身。聞熏習依附阿賴耶識,其實是「法身、解脫身攝」(《印度佛教思想史》p.342)

 

聞熏習寄在阿賴耶識中,而「非阿賴耶識(所攝),是法身解脫身攝」。解脫身與法身,為法界離障所顯。以此,真諦譯說:「聞熏習次第漸增,捨凡夫依,作聖人依。聖人依者,聞熏習與解性和合,以此為依,一切聖道皆由此生」。依真諦意:「十解(即十住)以上是聖人」。聖人證入法界,聞熏習與解性和合,即聞熏攝在法界,生起一切聖法。是則聞熏習寄在阿梨耶識,而證悟法界以上,實依阿梨耶識之性淨法界。 (《華雨集第四冊》,p.301 )

 

法空性雖是一切法成立的普遍理性,但空性就是勝義,是悟而成聖,依而起淨的法性,實為成佛的要因。……什麼叫行佛性?這是依修習發心而成為成佛的因性。如唯識者說:依「法界等流」的「聞熏習」,成為成佛的種子。(《成佛之道》,pp.258-259)

 

聞熏習,不是賴耶自性,那它的自性是什麼呢?「正聞熏習種子」的「下中上品」,它是「法身」的「種子」。法身的意義有廣狹不同:有時,單指有情本具的如來藏性;有時,指賴耶轉染還淨,因無量清淨熏習而顯現的大圓鏡智。有時,總指佛果位上的一切。這裡的法身,約果智的法身說。這是法身的種子,所以是法身所攝。聞熏習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是能對治賴耶的,所以「非阿賴耶識所攝」。它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是因淨法界而有的,所以在它聞熏的時候,「雖是世間」,沒有生起無漏心,卻能成為「出世心種子性」。平常的世間雜染法,是向生死方面走的,所以不但是惡,就是善心,也不能成為出世心的種子性。現在的聞熏習,雖是世間,而能成為出世的種子性,是因為它有掉過頭來趣向涅槃的關係。(《攝大乘論講記》,p.141)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