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在宋譯楞伽與達摩禪中提到,四、「唯心所現的心,梵語質多,就是平常所說的「集起心」。集起心與意及意識,在自覺現證中,是超越泯絕了的。所以佛說唯心所現,要人覺了一切為唯心所現的,不取著於唯心所現,境空心寂而契入於寂靜(宋譯作「無受」、「無所有」)的如實。所以,《解深密經》以不見阿陀那、不見心,為心意識秘密善巧;而《楞伽經》常說:「離心意意識」。此外,《楞伽經》更提到:「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成自性如來藏心」。此心,梵語紇伐耶,舊譯作肝栗大。這是「如樹木心,非念慮心」。這如樹木的中心,最堅實的,與一般所說的「核心」、「心髓」一樣。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都是這樣的真實心,是不可從思慮分別,或集起心的意義去理解的。這是如、法性、實際、法無我性等異名。由於唯心論的方便安立,攝一切法為集起心——阿賴耶識所幻現,從此去體悟法性的本淨,所以說為心性本淨。這就是藏識的自真相,或者名真識(識的真實分)。但此真實心,不可作分別覺解想的,也不是唯心所現的心。如以平常的心為主,分作真心、妄心去理解,真實心才被看作靈覺的,或者要從見聞覺知中去體認了!」(《淨土與禪》,pp.173-174)
試分析如下
(一)集起心
唯心所現的心,梵語質多,就是平常所說的「集起心」。集起心與意及意識,在自覺現證中,是超越泯絕了的。所以佛說唯心所現,要人覺了一切為唯心所現的,不取著於唯心所現,境空心寂而契入於寂靜(宋譯作「無受」、「無所有」)的如實。所以,《解深密經》以不見阿陀那、不見心,為心意識秘密善巧;而《楞伽經》常說:「離心意意識」。
(二)自性清淨心
此外,《楞伽經》更提到:「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成自性如來藏心」。此心,梵語紇伐耶,舊譯作肝栗大。這是「如樹木心,非念慮心」。這如樹木的中心,最堅實的,與一般所說的「核心」、「心髓」一樣。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都是這樣的真實心,是不可從思慮分別,或集起心的意義去理解的。這是如、法性、實際、法無我性等異名。由於唯心論的方便安立,攝一切法為集起心——阿賴耶識所幻現,從此去體悟法性的本淨,所以說為心性本淨。這就是藏識的自真相,或者名真識(識的真實分)。
(三)結論:但此真實心(宋譯楞伽與達磨禪),不可作分別覺解想的,也不是唯心所現的心。如以平常的心為主,分作真心、妄心去理解,真實心才被看作靈覺的,或者要從見聞覺知中去體認了!」
請問:「如以平常的心為主,分作真心、妄心去理解,真實心才被看作靈覺的,或者要從見聞覺知中去體認了!」」等語
是在說明,
1.達磨禪是宗宋譯楞伽的思想。以諸外境、妄心為虛妄非真,離去我法妄想,離去空無我性的影像,證入真如、真識、自性清淨心?
2.所謂「要從見聞覺知中去體認」即此「能覺了的真識」、「靈覺的真實心」(真實的主人翁)才是達磨禪宋譯楞伽的「自性清淨心」?(紅色部分為學生的揣測)
- 瀏覽次數:4082
回應
回應:宋譯楞伽與達磨禪的「真心」?
一、建議修正「分析」(一)
(一)集起心的超越泯絕
唯心所現的心,梵語質多,就是平常所說的「集起心」。集起心與意及意識,在自覺現證中,是超越泯絕了的。所以佛說唯心所現,要人覺了一切為唯心所現的,不取著於唯心所現,境空心寂而契入於寂靜(宋譯作「無受」、「無所有」)的如實。所以,《解深密經》以不見阿陀那、不見心,為心意識秘密善巧;而《楞伽經》常說:「離心意意識」。
【編者註】宋譯《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心」,是受到瑜伽行派無著論等思想影響之後出現的「真常唯心系」(真常唯心大乘)的後期思想。
二、達磨禪所宗依的(南北朝)南宋所譯《楞伽經》的核心思想:導師的精要論示
導師論述中國禪宗達磨禪所宗依宋譯四卷《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思想與「(南北朝)北魏所譯十卷《楞伽經》(《入楞伽經》)及唐朝譯七卷《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有許多不同。
【/淨土與禪/五、宋譯楞伽與達磨禪】
三、「陀邏法友」所謂「要從見聞覺知中去體認」即此「能覺了的真識」、「靈覺的真實心」(真實的主人翁)才是達磨禪宋譯楞伽的「自性清淨心」?
導師解說《楞伽經》之宗趣為「集起心與意及意識,在自覺現證中,是超越泯絕了的」,於「離心、意、意識」超越唯心的能所雙泯,不宜解讀有「真實的主人翁」。
四、建議「陀邏法友」可以參閱印海法師1995年整理的(導師1957年夏天於福嚴精舍宣講之開示錄音)《楞伽經親聞記》。
【/華雨集第一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釋題/三文義次第】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