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的修持是「重慧而不重定;修定而不重(深禪)定」的?

姓名或匿稱: 
善見三問

論到定,佛法是修定而不重定的;重慧而不重定云云,與彌勒菩薩「不修(深)禪定,不斷(盡)煩惱」的行持是否相通?

「電光喻定」、「電喻三眛」等是否類於「剎那定」,都屬於「初禪(前)『未到定』」前的定力?

導師在論著提到;

「在「佛法」中,禪是殊勝的,三摩地是泛通一般的。所以在定學的類別中,如「有尋有伺」等三三摩地;「空、無相、無願」三三摩地;電光喻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都是通稱為三摩地的。」(《華雨集》第三冊,p.159)

「釋迦本教,不但不由靜證體,而且還是不必深入的。如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得到根本定,僅得未到定,甚至一剎間的電光喻定,即能證得涅槃。與深入禪定者的俱解脫羅漢,在息妄體真的解脫方面,毫無差別。從定發慧,不過說真慧要在不散亂心中成就,那裡一定要「靜慮之功造乎其極」?」(《無諍之辯》,pp.48-49)

「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不淨觀」與「九想觀」等,都可從定中去修習,也可修此來得定,但這不一定能解脫。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以了。所以不得「根本定」的,或但得「未到定」的,但是一念相應「電光喻定」的,都可以引發勝義慧,離煩惱而得解脫。如「慧解脫阿羅漢」,不得禪定,但對於生死的解脫,已切實做到。否則,定心愈深,愈陶醉於深定的內樂中,即愈對佛法不相應。如因定而生最高或頂好的世界,也不能解脫,反而是「八難」的一難。佛法修定而不重定,是毫無疑問的。」(《佛法概論》,pp.236-237)

「上面說的從空諸行以觀無常、無我,是所觀境空;由觀無常、無我而得涅槃,是所證果空,這境與果之間的連貫,就是實行。與空相關的行持有定與慧兩種。體證空性的慧,雖如《雜含》三四七經所說,可以不依四禪、八定,便能悟入而得解脫的。但空慧的發生,多少要依於禪定,這是大家一致的說法。至少須有最低的定力,如欲界的電喻三昧,或者說初禪近分的未到定,方可發慧證空。同時,禪必定離欲,也與空同樣的有所離,有所否定,而可稱之為空的;所以禪與空有關。」(《性空學探源》,p.72)

回應

一、依筆者淺見,導師在其著作中,從未談及自己是如何修持的,所以讀者們似乎很難去討論「導師的修持」,若就導師的某些思想或導師所宗重的「人間佛教」(人菩薩行)則比較容易討論。導師的著作中,似乎只有一處談到自己掩關的進境:

 

五十三年,我來臺灣已十二年了。建寺院,出國,弘法,儘做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比之早年的專心佛法,真是得不償失。這樣,(國曆)五月二十三日,就在嘉義妙雲蘭若掩室自修。雖掩關只有一年,但又將進入法義深觀的另一境界(《平凡的一生(重訂本)》,p.179)

 

二、有關導師論述「定、慧」之修持,以下這一則內容,或許值得特別留意:(一)《雜含》與《中含》都是以慧說定,據定明慧的。(二)《雜含》與《中含》不同之宗風。(三)大乘經中的種種深定,是繼承《雜(阿)含》定慧綜合的風格。

 

《雜阿含經》中雖也常見佛陀指示弟子要精進禪思,但究竟如何是禪?如何修?除了四禪以外,其詳細情形說到的很少。所以單依《雜阿含》,對於禪定是不易得到明確的觀念。至於《中阿含》,處處說禪定。《中阿含》以對治為重心,故除持戒外,以禪定說得最多。對於禪定,雖《雜含》與《中含》都還是以慧說定,據定明慧的,但也可看到二者精神的不同《雜含》中,如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真實禪等,都處處散說,重在真慧的體悟上,並且是相互融通的。《中阿含》已為組織的說明,多論四禪、八定或九次第定,重在修行次第,重在禪定的漸離上,彼此間也多是差別的。這兩者精神的不同,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如大乘經中的種種深定,是繼承《雜含》定慧綜合的風格;另一方面,如小乘薩婆多部他們,分別定慧,忽略了真慧的禪定次第化,說定則專在四禪、八定上去詳細分析。(《性空學探源》,pp.72-73)

 

三、「善見法友」問:「電光喻定」、「電喻三眛」等是否類於「剎那定」,都屬於「初禪(前)『未到定』」前的定力?

「電光喻定」、「電喻三眛」之名稱,在原始經典尚未出現,至於「類屬於何種定」,僅於印度部派論書(《成實論》)及中國古德之著作中有簡略的論述(大乘經論亦少論及)。

 

《成實論》卷12〈道諦聚〉:「更有如電三昧,因是三昧得盡煩惱,如經中說,我見比丘欲取衣時有煩惱,取衣已即無煩惱,如是等所以者何?心如電三昧如金剛,真智能破煩惱。……三昧名一念中如電三昧,入名禪解脫三昧中得自在力,如舍利弗說:我於七覺中能自在出入。故知慧解脫阿羅漢有諸禪定,但不能入,深修習故能自在入。」(CBETA, T32, no. 1646, p. 339, c17-27)

 

隋朝慧遠《大乘義章》卷13:「禪地有九,所謂八禪及欲界中如電三昧,故成實云:如須尸摩經說,欲界更有如電三昧。」(CBETA, T44, no. 1851, p. 719, a1-3)

 

《大乘義章》卷9:「成實法中,斷二輪惑並依四禪及三無色,并依欲界電光三昧。云何得知依於四禪及三無色?成實說為七依定故,云何得知依於電光?成實說言,離七依處更有欲界如電三昧為所依故。問曰:毘曇何故不說依於電光?毘曇所說欲界地中無此定故。……」(CBETA, T44, no. 1851, p. 644, b7-c9)

 

隋朝智顗《摩訶止觀》卷9:「未有支林功德,是名欲界定,成論名此十善相應心,閃閃爍爍不應久住。今言,欲定坯弱不牢稱為閃爍,非定如燈焰也,又稱為電光者。彼論云:七依外更有定發無漏不?答云:有欲界定能發無漏,無漏發疾倏如電光。」(CBETA, T46, no. 1911, p. 118, c3-12)

 

綜合上說,論師們引據《須尸摩經》(《雜阿含347經》)之慧解脫阿羅漢不具初禪以上之定力,提出「如電三昧」(電光定)為欲界定(不屬初禪以上之色界定)但能發無漏破煩惱。至於它為「未到地定」應是從「七依定」中推理而得。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39〈辯定品9〉:「由有契經及正理故,且有未至,如契經言,諸有未能入初定等,具足安住而由聖慧,於現法中得諸漏盡。若無未至聖慧依何?又蘇使摩契經中說,有慧解脫者,不得根本定,豈不依定成慧解脫,由此證知,有未至定。」(CBETA, T29, no. 1563, p. 970, c2-7)

 

至於「電光喻定」是否類屬「剎那定」,北傳論典未有記載。

 

四、有關導師所提倡之彌勒菩薩「不修(深)禪定,不斷(盡)煩惱」之「人菩薩行」,可參考本版所整理之【菩薩的「不修禪定,不斷煩惱」】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2241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