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週一, 2021-06-21 07:50
姓名或匿稱:
覺智
導師在《印度之佛教 》提到;
「印度之佛教,自以釋尊之本教為淳樸、深簡、平實。
然適應時代之聲聞行,無以應世求,應學釋尊本行之菩薩道。
中期佛教之緣起性空(即緣起無我之深化),雖已啟梵化之機,而意象多允當。
龍樹集其成,其說菩薩也:1.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為「忘己為人」。2.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為「盡其在我」。3.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為「任重致遠」。菩薩之真精神可學,略可於此見之。龍樹有革新僧團之志,事未成而可師。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印度之佛教》,pp.6-7)
此「梵化之機」
1.是否亦應改為「天化」?因為還未到達「梵」之戒行清淨程度,僅是「天鬼神」化。
2.「梵化」是指一切為大我,一切小我回歸大我。「梵化之機」是指誤以「空」(或「淨」)為我,為實體,為宇宙之本源?
3.「梵化之機」即指不能如實「知空、空因緣及空義」者,而走向真常大我的修行乎?
4.「梵化之機」是指學《般若經》及學「空」不得真義者之情行,故有龍樹以論教導中觀正見以改正之?
- 瀏覽次數:4744
回應
回應:「梵化之機」是何所指?
一、「覺智法友」引據導師早年《印度之佛教》的「梵化之機應慎」,導師晚年於《華雨集》第四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已有補充修正及詳細解說。
這對應於「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之代表人物龍樹菩薩,他面對當時佛教環境的時代任務為:
龍樹菩薩時代任務之一的「面對印度的神教」,即是導師此處所說的「(梵(天)化之機應慎」。
二、至於「天化」的真正意含是什麼?導師有詳細的解說:
三、所謂「梵化」及「天化」,導師表示:「初重於一神傾向的梵天,後來重於泛神傾向的帝釋天」,是印度神教滲入佛法中來,與「梵(清淨)行」無關。
四、導師「法海六十年」的一生,從早年的《印度之佛教》至晚年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他老人家關注及努力的是「佛法的純正(契理)的及適應現代(契機)」,所以必須「澄其流,正其源,以佛法本義為核心」,其中的「澄其流」,即是「跳出神(天)化之舊徑」(洗鍊淘汰梵天化)。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