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提到佛教的分期變化。
「最近太虛大師提出三期佛教,從小乘、大乘顯教、大乘密教的盛行上劃為三期。從它的盛行上看,確乎如此,並且還有教證。但我那時的意見:教理行都要在三期佛教中統一起來,那一時代有那一時代的理論特徵性、行踐特色;不但要在佛陀的基本思想中,獲得根據,還要行解一貫。不能唱道這一時代的中心理論,又提倡另一時代的中心行踐。這樣,願意提出點愚者之見。我國過去的密宗,雖然也曾自居《華嚴》之上或《法華》之上,但教理的基本體系,並不能超出台賢。所以從三期佛教的教理行的統一上看,密宗應與顯教大乘一分的真常論合一。無著師資的瑜伽派,應屬於那一時期呢?這倒是值得研究的。天台宗的別教,本來與賢家的終教相近;但賢首因奘傳唯識學漸教、三乘、生滅心為染淨依等,把它放在始空以前,結果與天台的教判再也不能溝通。無著師資的學說,特別是奘傳的唯識學,富有適合中期佛教的成分。但從無著師資的論典去看,建立因果緣起,不論是真妄和合或者生滅心,賴耶總是深細不可知的,是不共小乘的見地。賴耶轉成法身,法身是真常的,《攝論》、《莊嚴》都這樣說,它與如來藏出纏的見地一致。大乘離執證真的見道,是不共小乘的。這一系的學者,思想或有出入,但從不離開圓成實非空的見解。「唯心」、「真常」,是後期佛教的特徵。它是後期佛教的,它絕不比《大涅槃經》、《金光明經》、《勝鬘經》、《如來藏經》等早出。它是從說一切有系的基礎上,培植起唯心真常的大乘之花。它是大乘佛教中後起的生力軍,用飛快的速度,從無常論達到真常。」(《華雨集》第四冊,pp.84-85)
試分析之:
甲說:最近太虛大師提出三期佛教,從小乘、大乘顯教、大乘密教的盛行上劃為三期。從它的盛行上看,確乎如此,並且還有教證。
乙說:但我那時的意見:教理行都要在三期佛教中統一起來,那一時代有那一時代的理論特徵性、行踐特色;不但要在佛陀的基本思想中,獲得根據,還要行解一貫。不能唱道這一時代的中心理論,又提倡另一時代的中心行踐。
這樣,願意提出點愚者之見。
1.我國過去的密宗,雖然也曾自居《華嚴》之上或《法華》之上,但教理的基本體系,並不能超出台賢。所以從三期佛教的教理行的統一上看,密宗應與顯教大乘一分的真常論合一。
2.無著師資的瑜伽派,應屬於那一時期呢?這倒是值得研究的。
(1)天台宗的別教,本來與賢家的終教相近;
(2)但賢首因奘傳唯識學漸教、三乘、生滅心為染淨依等,把它放在始空以前,結果與天台的教判再也不能溝通。
(3)無著師資的學說,特別是奘傳的唯識學,富有適合中期佛教的成分。
r1但從無著師資的論典去看,建立因果緣起,不論是真妄和合或者生滅心,賴耶總是深細不可知的,是不共小乘的見地。
r2賴耶轉成法身,法身是真常的,《攝論》、《莊嚴》都這樣說,它與如來藏出纏的見地一致。大乘離執證真的見道,是不共小乘的。
r3這一系的學者,思想或有出入,但從不離開圓成實非空的見解。「唯心」、「真常」,是後期佛教的特徵。它是後期佛教的,它絕不比《大涅槃經》、《金光明經》、《勝鬘經》、《如來藏經》等早出。
小結:它是從說一切有系的基礎上,培植起唯心真常的大乘之花。它是大乘佛教中後起的生力軍,用飛快的速度,從無常論達到真常。」(《華雨集》第四冊,pp.84-85)
賢首係因為奘師的唯識學是屬「漸教、通三乘、以生滅無常心為染淨依」,所以認定應屬於直接銜接小乘部派如說一切有系而成大乘,是應排在般若性空大乘始教之前?虛大師是否受此影響而認為法相唯識應在法性空之前?
- 瀏覽次數:4276
回應
回應:賢首認奘傳唯識學應在始空教以前之依據為何?
一、慧觀法友以上所引的文字出自導師民國三十年(1941年)所寫的〈法海探珍〉,其相關內容,導師1989年撰寫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第四冊)有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二、筆者將導師「四十八年」前後這二篇著作相關的內容併列於後供讀者們比對參考(由於涉及之法義相當深入及廣泛,筆者暫不另加說明):
(一)/華雨集第四冊/二、法海探珍/三佛教的發展與判教(1941年)
(二)/華雨集第四冊/一、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三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1989年)
三、有關慧觀法友提出「虛大師是否受此影響而認為法相唯識應在法性空之前?」
依筆者的了解,虛大師與導師之不同看法主要是「先空後常之辨」而不在「法相唯識是否在法性空之前」,略引一段導師敬答太虛大師之〈敬答『議印度佛教史』〉內容供參。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