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週六, 2021-08-07 10:51
姓名或匿稱:
力行
1.西方哲學之發展,似先有「本體論」,再發展到「認識論」。以「認識論」去證成本體論。
2.後來「認識論」發達起來,發展至「知識論」,反而形成以「認識論」為中心,去認識了解宇宙、物理、生理(醫學)、科學、心理(心理學)以及真理等。
3.「認識論」的發展,演進至發現「真理」、發明「真理」。因此有「唯物」、「唯心」之爭。「真理」,「有真理」,以「有」為真理。「認識論」還是陷在「實有」見之中。
4.「唯識家所說的有,側重於經驗的、現象的,所以與中觀者諍依他不空。」(《中觀今論》,p.191)。唯識家未正確理解「緣起」,甚至誤解「空」性,故,依然陷在「自性實有見」中而無法證悟?
(1)在唯識家的認知中,「有」才能構成世間,這是現實經驗的、現象的,是常人根識所認識的(與「有部」一脈相承),所以導師稱唯識家是「認識論」?唯侷限於「緣起現象」的認識?未能深入「實性(理性)」?
(2)唯識家說阿賴耶識、阿陀那識,並重視賴耶的結生、相續、執取根身、受熏、持種(《中觀論頌講記》,p.519),所以導師稱唯識家是「認識論」?
- 瀏覽次數:5082
回應
回應:「認識論」是否能認識「真理」?
本論題還是回到導師所開示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來討論。
一、查閱導師著作的時序可以發現,導師採用「認識論」的論述文章,幾乎都是在大陸時期,來台之後導師的專論及講記幾乎已不再使用(除了具有學術性、思想性的《印度佛教思想史》有關「唯識學」的部分,但它另附有佛法的特別定義)。這可能與太虛大師引領的當代思潮有關:導師曾於1946年初撰寫〈辨法相與唯識〉乙文,虛大師則在1946年2月6日〈海刊二十七卷第四期〉回應〈閱「辨法相與唯識」〉(《太虛大師全書》,精 第9冊,pp.1484-1487)表示不同的看法。導師對於虛大師「提倡唯識」有一段精要的分析:
★虛大師適應現代學者提倡唯識,是「資為自修化他之具……弘濟人群之方便」
二、以佛法研究佛法談「認識論」
(一)釋尊的蘊、界、處說,本是以有情為體,從認識論的立場而分別的
(二)「唯識學」賦予「認識論」佛法之意義:唯識是依「能所」(認識論)說的
【筆者按:綜上所論,「認識論」是否不能認識「真理」?似乎值得再深思!同樣的「世界悉檀」等三悉檀是否有輾轉向上通往「第一義悉檀」之可能?】
三、大乘三系的義理與實踐:學習中觀者不宜看輕唯識與真常
(一)厚觀曾請教印順導師:大乘三系哪一個法門最了義?如果修學的是不了義的法門,能究竟成就嗎?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164
(厚觀法師說)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這裡有兩部車,一部是名貴的轎車,另一部是普通轎車,同時出發要去很遠又未曾去過的地方,請問哪一部車先到達終點?
或許有的人認為名貴的轎車會先抵達終點。但其實不一定!還要看駕駛的技術好不好?體力夠不夠?會不會迷路?也要知道要去哪裡加油。如果車子拋錨了,能否排除障礙?
同樣的,自認為修學高妙的法門,也要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深入瞭解其精義?是否確實去實踐?平常有沒有廣結善緣,遇到障礙時能否遇到善知識的指引?遇到魔障時能否克服?是否能持續以恆到達目的地?
換言之,法門只是一種工具,還要看使用的人!
(二)筆者1983年6月14日參訪台中華雨精舍時曾請示導師
「導師在《中觀今論》中說:『是否悟得緣起性空之中觀正見是一個迷悟的關鍵』,此說,就其他大乘二系而言,應如何理解?」
(三)大乘三系同歸「法空性」
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成佛之道》本頌)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