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週一, 2021-09-20 16:58
姓名或匿稱:
灋圄我
甲說、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
甲1有部
如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這由於缺乏無生無為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緣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
甲2經部
又如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
甲3大眾系
還有,大眾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
總評:所以,
- 不是將無為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這應是指有部學者),但有學人說這是指大眾系,以為大眾系將涅槃是為離開事項之理性,而又認為實有此理性云云。但其所見似乎有將實體與實有混為一談之嫌,而且文中早說有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實體法」,不知學人所見正確否?
- 即是看作沒有。(這是指經部學者)
- 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為法印!(這是指有部、經部,但是否包括大眾部?因為大眾部離事說理,也未見生滅即不生滅,似乎也將生滅事相侷限在有為,不見生滅無常即常性不可得?)
乙說、大乘學者,(諸法自性不可得,不可得即一切性空)
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所以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中觀今論》,pp.30-31)
「涅槃是依現實生死之否定而建立的;從生死實事之有,到涅槃之滅,經過的這回事情不能說沒有。等到生死不起,一切歸無,當然不會再有涅槃的實體。總之,涅槃本是在否定煩惱生死之實事上建立的,它是湛然常寂的理性,在自己內心澄寂的直覺上所體驗到的境地。」(《性空學探源》,pp.227-228)
- 瀏覽次數:4852
回應
分享心得及討論請加註導師著作出處
灋圄我法友分享心得及討論請加註導師著作出處(請在原稿上編輯加註,不要另立新標題)。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關於部派涅槃觀之評述
灋圄我( 2021-09-22 09:16)【版主轉貼(對於同一個主類,為方便讀者閱讀及版主回應,並利於中心網管收攝整理「提問檔案)希望提問法友配合】
導師在中觀今論中對於部派涅槃觀,有如下評述:
「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如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這由於缺乏無生無為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緣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又如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裡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三諦焉是」?還有,大眾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所以不是將無為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即是看作沒有。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為法印!
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所以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這都是立足於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中觀今論》,pp.30-31)
在性空學探源則簡要敘述涅槃非有非無的深意為:
「涅槃是依現實生死之否定而建立的;從生死實事之有,到涅槃之滅,經過的這回事情不能說沒有。等到生死不起,一切歸無,當然不會再有涅槃的實體。總之,涅槃本是在否定煩惱生死之實事上建立的,它是湛然常寂的理性,在自己內心澄寂的直覺上所體驗到的境地。」(《性空學探源》,pp.227-228)
茲析述如下:
甲說、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
甲1有部
如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這由於缺乏無生無為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緣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
甲2經部
又如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
甲3大眾系
還有,大眾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
總評:所以,
1.不是將無為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
這似應是指有部學者。但有講說導師今論者說這是指大眾系。其以為大眾系將涅槃是為離開事項之理性,而又認為實有此理性云云。但此見似乎有將實體與實有混為一談之嫌。而且今論文中早說有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實體法」,故此涅槃別有實體之學者,似應是指有部?
2.即是看作沒有。
這是指經部學者。以為涅槃無體,且其無是實無、全無。
3.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為法印!
這是指有部、經部,但是否包括大眾部?因為大眾部離事說理,也未見生滅即不生滅,似乎也將生滅事相侷限在有為範圍之內,不見生滅無常即常性不可得?
乙說、大乘學者,(諸法自性不可得,不可得即一切性空)
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所以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中觀今論》,pp.30-31)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回應:關於部派對涅槃解說之評述
一、筆者大略贊同「灋圄我法友」的看法,但各部派所立之「涅槃無為」法,其相關異義不少,所涉法義亦頗深廣,筆者對於部派論書原典並不深入,不敢充稱「評述」之回應。權且摘錄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相關論述,條列供參:
【赤銅鍱部、上座部系、大眾部系、分別說系】安立之無為法
赤銅鍱部但立擇滅無為【內涵:涅槃】
上座部系說一切有部立三無為:擇滅,非擇滅,虛空。【內涵:涅槃 、緣闕、絕對空間】
大眾部系立九無為 :除「擇滅,非擇滅,虛空」之外,另加「無色定、緣起支性,聖道支性」【內涵:除「涅槃」外,另加「定體、不變的理性」】
分別說系立九無為:另加善惡三性、道支、緣起等真如、不動定體【內涵:除「涅槃」外,另加「道德不道德鐵則」】
二、大眾部系主張「現在有」(與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不同)
三、大眾部系部派中確有「輕忽現實、離卻緣起」之失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