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在書中提到依經典傳布先後判教,提到「其尤為重要者,則依聖典之判教,得知經典傳布之先後,且能藉以見思想演進之跡。如「阿含」、「毘奈耶」中,無有以說教之先後而判教理之淺深者。此即初期佛教之聖典,小行大隱,有三乘之名而以聲聞乘為中心。迨大乘經出,或含小明大,或折小明大,或簡小明大。法既有大乘、小乘二者之別,說教亦有先後,如《般若》、《思益》之「見第二法輪轉」等。此即中期佛教之經,大、小並存,有三乘之名而以菩薩乘為主。繼此而起者,雖或待小明大,於大中更事分別而為三教:如《法華》之初令除糞,次教理家(指《般若經》等),後則付業。《陀羅尼自在王經》,《金光明經》,《千鉢經》,並判先說有,次說空,後說真常(中)之三教。《理趣經》舉「三藏」、「般若」、「陀羅尼」。凡此三教,約理而論,初說事有,次明性空,後顯真常。約被機而論,初則聲聞,次則不廢聲聞而明大乘,後則一切有情成佛之一乘。此即後期佛教之經,判三教,無小不大,以佛果乘為中心。此外復有旁流,如《解深密經》立有、空、中三教,寄圓成實之真常於依他有中明之。初為小,次為大,後為三乘。若知大乘導源於大眾、分別說系,《解深密經》乃瑜伽學者所出,淵源說一切有系而進達大乘者,則其事易明。雖孤軍突起,直往無前,而終於助成時代佛教之真常而已。別有《大乘妙智經》,初說心境俱有,次明境空心有,後辨心境皆空;此則佛元九世紀,中觀宗復興,起與唯識宗共諍之跡也。《深密》與《妙智》相反,而皆為後期佛教之一端。能參詳上述四義,旁助於印度之論典,中國之譯經史,判教說,則於教理思想之演進,猶將洞然明白,豈僅大乘經傳布之先後而已!」(《印度之佛教》,pp.186-187)
導師是認為「凡此三教,約理而論,初說事有,次明性空,後顯真常。」等,為正確。而
1.《解深密經》立有、空、中三教,寄圓成實之真常於依他有中明之云云,是瑜伽學者之偏見。最後期不應是其所謂之「中教」。「中教」非瑜伽行派之適當名稱,反而應是般若大乘才應稱為中道。或原始聖典緣起教法,佛才稱之為離苦離樂之中道教授。故解深密經所說,係一宗之見,與教理不符,故稱為旁流?
2.《大乘妙智經》,初說心境俱有,次明境空心有,後辨心境皆空云云,是中觀復興者之作,乃為反駁瑜伽行者之說,而歸結一切法(心境)皆空等,亦與史實不符。故亦稱其為旁流?
- 瀏覽次數:4307
回應
回應:《解深密經》與《妙智經》之判教,何以皆屬旁流?
一、這兩部經的判教,導師論斷其「皆屬旁流」,其原因為:兩經所判的「三時教」與印度佛教發展的實況不符。
二、導師所判攝印度的五期佛教
三、「省民法友」引述《印度之佛教》的內容是導師1942年以精簡的「文言文」撰述的,文意不易理解,而導師1941年以「白話文」撰寫的《法海探珍》之相關內容則較為詳細易解,法友們可以詳閱而獲得疏解(詳如下引):
/華雨集第四冊/二、法海探珍/三佛教的發展與判教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