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的「滅尚非真」,不以滅諦為勝義?

姓名或匿稱: 
李求是

前有學人問到導師在中觀今論中評述各部派「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等等。如

、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

乙、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裡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三諦焉是」?

丙、大眾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中觀今論》,pp.30-31)

其中,經部師將無為與涅槃看作沒有云云。經部師也是認同「有一類言:三是世俗,有為皆是亡失法故。《婆沙》引述的以道為勝義的二諦論,很有深義。滅諦是依緣起法建立的,就在「此生故彼生」的否定——「此滅故彼滅」上建立的,它只是世俗雜染因果的否定,不是世俗因果系列外別立的,就是經部也不以他為勝義。」(《性空學探源》,p.123)

所以如配合導師在《性空學探源》所述,可將中觀今論中導師關於經部的誤解與評述分析如下:

1.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這是經部師對涅槃無為的見解。

2.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這是導師的評述。

3.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本是圓滿的佛同教說,生滅與不生滅皆依緣起建立。所以說: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

4.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裡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三諦焉是」?

這還是經部等師所認為。與上述性空學探源所說「滅諦是依緣起法建立的,就在「此生故彼生」的否定——「此滅故彼滅」上建立的,它只是世俗雜染因果的否定,不是世俗因果系列外別立的,就是經部也不以他為勝義。」等語,是為相同的論證?

以上部派學者,將生滅無常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使得緣起生滅無常「不成其為法印」,無法以無常無我法印,貫通「緣起生滅」與「緣起不生不滅」了?

以上分析是否正確?還請老師指正。

回應

與本題相近之分享,前已有二次(如下),分享之法友有深入看法及整理,筆者權且表示一些感想(不宜稱為「答客問」)。

關於部派對涅槃解說之評述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6583

經部師認「無為是無」的謬見,是以無常滅為性空寂滅?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6616

 

一、佛法的「離苦得樂」,要在宗教的修持上兌現驗證:「經部之失」

部派論師間之論述是為了破邪顯正「異部宗輪」之立論,其中不免重於法義之論辯,而疏於修證之驗兌,如導師揭示的「經部之失」:

在義理方面,世親是偏向經部的。以「假擁護」的姿態,而說「阿毘達磨是我所宗」。修證方面,世親是遵循阿毘達磨論者的定說。為什麼不取經部說呢?這正是經部的弱點所在。修證與現觀次第,必須有所稟承,經多數古德的長期修驗,才能成立一條修證的大路。經部是新起的學派,理論雖有卓越的成就,而論到修證,如離開過去的傳統(說一切有部譬喻師的傳承,分別說者的傳承),便是一片空白,顯得無所稟承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84)

 

二、重利他實用的大乘對於經部等部派之批評

聲聞學者,如經部說等滅諦無為,是非實有法,如火滅、衣燒一樣。一切有部等,雖說擇滅無為實有,而無餘涅槃中,身智都泯。大乘法不如此。病除了,應有健康;除齷齪,應有清淨。所以批評他們說:「滅尚非真,三諦焉是」?佛法真義,「非」是滅「壞」煩惱業苦「法」,就「名為苦滅」諦,這如革命的決非止於破壞一樣。佛「所言」的「苦滅」諦,是不可思議的微妙的實在。是「無始無作」的:無始,所以無作;若有所作性,即有始起可說。涅槃——滅非作法,也非始有,因此,滅諦「無」有生「起」,也「無」有滅「盡」,為不生不滅的無為法,不像煩惱業苦,無漏聖道的有起有滅。涅槃,是得而非新起,未得而不失的。此涅槃為「離」,即離一切煩惱。」(《勝鬘經講記》,pp.219-220)

 

三、「導師著作答客問」佛法討論版,若能多提出佛法修行之相關論題,更為所盼。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