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會的運作與人間佛教的實踐

佛青會的運作與人間佛教的實踐

                                                                                         呂勝強

    如果筆者理解沒有出入的話,五年前中佛青會創立,或部份佛青分會的成立乃至相繼加入佛青總會,它背後一個相當重要的推動力量,應與學習太虛大師興革佛教的願行及落實人間佛教有關。本文試以「人間佛教」為軸心,從局部的地域性角度做一個粗略的觀察與反省。

    印順導師在「人間佛教要略」中指出:一、「論題核心」是從人的立場,認清自己是具煩惱身的凡夫,發菩薩心進修菩薩行,要悲心增上,除正見正行外,一定要力行十善利他事業,以宏法利生。二、「理論原則」:「法與律合一」,是初期佛法化世的根本原則:重法而輕律,即使心在入世利他,也是個人自由主義。「緣起與空性的統一」是緣起甚深與涅槃甚深的統一,是大乘法,尤其是龍樹論的特色。「自利與利他的統一」:發心利他,不應忽略自己身心的淨化,否則未能自度,焉能度人?三、「時代傾向」,現代是「青年時代」:重視青年的佛教,重視少壯的歸信,重於利他。「處世時代」:佛與弟子經常遊化人間,現代修菩薩行,是在不離世事,不離眾生的原則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集體組織時代」:佛法是以集體生活來完成自己,使正法久住的。適應現代,不但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合於佛意)化,在家弟子學菩薩行,也應以健全的組織來從事利他而自利(不是為個人謀取名位權利)。四、「修持心要」:菩薩以信、智、悲為心要(此三德不可偏廢),依此而修有利於他的,一切都是菩薩行。

    容許筆者依據右列「人間佛教」的根本精神來探討佛青會的運作狀況,並作一些不成熟的觀察與建議。

    一、佛青會集合學佛的青年,組織社團,來推動自利利他的宏法工作,它的硬體結構,原則上是相應於人間佛教的「時代傾向」(青年的、處世的、集團的),惟其軟體內涵,則須另為討論。

    二、佛青會的共識方針,雖然希望能「團結四眾弟子」,然而,在運作實務上,還是以在家眾為主。導師在人間佛教的前題下,提出的「建設在家佛教方針」談到:希望在家的佛弟子熱心愛護佛法的,要從同見同行的組織去著手。……在同見同行同願的基礎上,相互聯繫而組成在家教團。回顧佛青會的創立(不論是總會或分會),並不完全是先建立在「同見同行同願」的共識基礎上,再來成立組織的。由於這先天的不足,對於佛青會在「共事」上,常有理念等多方面的扞格與衝突。

    三、導師揭櫫人間佛教的「理論原則」,可以做為實踐人間佛教步驟的「聞慧」基礎(次第)。因為,若無法經由「法與律合一」(正見正行的自修與團體共修)及「緣起與空」(大乘緣起空義勝解)的般若正見,作一番陶鍊洗鍊,內既無穩健修持的心要,(行於)外又缺乏永不失望信心的利他悲顧,是很難在利他與自利的困頓中站穩腳步,以至隨同流俗而失去佛法的特質。這是佛青們內在宗教生命的活水源頭;也是幾年下來,佛青會所嚴重欠缺的。它應該列為佛青幹進修教育的必修課目。

    四、佛青會幾年來,在從事社會關懷的福慧利他行中,確已獲得相當的成果,不過如果將「成就感」停滯於群眾的掌聲及世俗的讚譽,而無法將重心安頓在佛青會友們因利他無我的薰習中嘗得的佛法喜悅及內心的淨化,那宗教道途,將是危殆而堪慮的。

    五、由於佛青會在知見上,還存有一定的岐異,因此在互動中,尚難發揮「互相教授教誡」、「互相慰勉」、「互相警策」的功能。改善之道,筆者以為,或可在佛青間漸次建立在家(布薩)團體生活軌則,而首先可集合佛青中部分同見同願同行的道友,先行組成小型「布薩修學團」,做一開創性的嘗試,人間佛教的拓荒者,要有佛法的真生命、真活力,確應從老實修行體驗中得來。

    六、基於佛法正見思想教育的永續經營(法燈相傳),佛青會亟需新青年新血輪。有關學校及社會青年的接引學佛,中佛青已建構了成功的模式,希望能加以開發,將技術移轉,經驗傳授於各地分會。

    七、人間佛教是確確實實學習三心十善的人菩薩行者,這個目標是不可動搖的。這方面,崧修兄在第廿期中佛青雜誌的「典範佛青」一文中,己闡述的相當清楚。近年來,傳入台灣的南傳佛教譯作頗多,基本上,他提供了一個南傳佛教國度出家僧伽的修行風範,幾年的激盪中,對於台灣一分的佛教界,尤其是部分學尚自由的佛青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其宗風之簡要及文字的淺白。對於個人身心煩惱的止息。確具正面功能。相對於研讀印順導師浩瀚的著作,一般人或將缺乏耐心與毅力了?姑不論南傳出家僧伽為主的教法是否契機於在家的佛青們,值得觀察與省思的是:南傳佛教偏重的「獨修性」(以個己修行為第一要務)與人間佛教的「團體共修利他中不忘自修」間的相奪相容性。希望佛青們能在「自修」與「參與社團服務」間取得一個平衡,但千萬不要因此而淡化模糊了人間佛教大乘菩薩道積極利他的精神。

     總結的說,我們希望認同人間佛教的佛青們,應可將《妙雲集》中「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及「人間佛教要略」二文列為平時研讀及自我砥勵的功課,如此或可免於在「世間情深」的潮流中隨波西東,失去人間佛教實踐者的立足點。

(原載一九九五年四月《正信會訊》第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