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法的正法》序

《什麼是佛法的正法》序

                                                                                         呂勝強

      李一光長者,浙江樂清縣人,弱冠就讀於廈門大學電機系,後因國難而輟學。民國四十九年,以病痛因緣,引發了夙昔善緣──故鄉「東塔」下暮鼓晨鐘的懷念,老僧灑脫自在的嚮往,終皈依三寶。初篤修淨土,近十年來則歸心於「六祖之禪」,其於《金剛經》及《六祖壇經》,頗有研究,曾出書多種採論深究之;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禪味」及「世間覺」等。邇來,又收集其他近年來發表於《中國佛教》及《普門》等佛刊之文章,輯為一冊,題名為《什麼是佛法的正法》總攝其對於一切佛法之看法。長者不以末學之淺陋,囑咐寫一篇序文,實在不敢承擔,謹於敬讀其大作後,略抒一二感想,權充為本書之概介,貢獻給讀者,並就教於高明。

      佛、法、僧三寶,佛陀是法的創覺者,僧是奉行法的大眾,這都是法的體證者,不能離開法而存在,所以「法」是佛法的重心所在。佛教所稱的「法」是指宇宙人生不變的軌律、普遍的真理,並不認為是佛教的專屬品,如《雜阿含經》上說:「非佛作亦非餘人作」(緣起法不是佛或任何其他人創造的);又說:「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不論佛陀是否降生人間,法是本然、常恒而普遍的存在著)。

      「法」既為常恒普偏的軌律,不單為某一宗教哲學之產物,那又為什麼稱為「佛法」呢?這不能不追溯根源於釋迦牟尼佛之創覺(首先圓滿覺察體悟法之實相)及轉法輪(經由內心實證之內容發為身、語、意三輪的教化),所以才說是「佛為法本,法由佛出」了。

      自世尊創教立制以來,流衍綿延凡二千多年之佛法,歷經多重的人、事、時、地因緣,或因佛弟子們對於「法」與「戒律」之偏重不同;或因「契理」與「契機」之方便適應,原本一味和合的佛法,也就有了分立的傾向。印度佛教歷史上之「七百結集」,種下了「原始佛教」始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之肇因,而後發展成「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及「秘密大乘佛教」。北傳至中國的佛教亦開花結果而成八宗鼎盛之局面,這些都是佛法適應不同的時代、地區與文明發展所致。誠如南本《大般涅槃經》的譬喻說:「如牧牛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詣市賣之……。」佛法,如同牛乳一樣,為了多利益眾生,不能不求適應,不能沒有方便,但是過度的適應與方便,佛法的真實特質,也就淡化了。這是佛法流行人間的事實,唯證方知的佛法,既落於相對的世間,必然會在「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的法則下,不斷的變化著。

      一光長者,從「信仰」上進入佛門,不久即體認到佛法的真實意義,不僅是情感上之仰信而已,乃是「信智合一」的中道,所謂「有信無智,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邪見」,於是從偏重他力信仰之窠臼中,返歸於自心自力的禪修中。更有感於流行於今日的眾多佛法教理中,有些是似是而非,有些則囿於傳統權威,甚至是離開了佛法的本質。於是鼓起無比的勇氣,以壯士斷腕之精神,提出了他對於「什麼才是佛法的正法」之信念與看法。

      縱觀全書,作者以六祖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世間覺,作為參量正法的標準,凡佛法的修行法門與哲理,不與世間覺相應的,即不認定是佛法的正法。於日常居止,以「平常心是道」、「安心」為修行法要,而於佛法義理之審察,則引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為準繩,總括一切之佛法。

      佛教是德行的宗教,其目的在解決人生的問題,使眾生離卻執著煩惱,從世間合理的道德行為中,導向勝義解脫,如《雜阿含經》說:「先得法住智(了澈世間緣起因果事項之世俗智慧),後得涅槃智(清淨解脫之勝義智慧)」;又如《中論》「觀四諦品」中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以上二則經論,與六祖之「世間覺」,誠為「三乘同坐解脫床」之金論,值得吾人深思體會。

      質實而論,欲於世諦流布浩瀚的佛法義海中,分辨何者是究竟了義(正法),何者是方便不了義,誠非易事,當然亦不免引起諍論。例如印度大乘佛法的空宗(中觀)與有宗(瑜伽)之諍;以及中國的「天台宗」以「藏、通、別、圓」判教,宗《法華經》為了義;「賢首宗」以「小、始、終、頓、圓」立說,尊《華嚴經》為究竟。雖然如此,並無礙於佛法的蓬勃發展,反倒是,空有之爭,使得龍樹與無著、世親之大乘義理,愈加昭著;天台、華嚴的判教立說,更激發了隋、唐中國佛教千巖競秀的黃金時代。本書作者,固然尊《金剛經》、《六祖壇經》為了義經,判《阿彌陀經》為不了義經,但是並不會因此而使淨土經論,指引眾生歸向極樂,趨於解脫之殊勝法門,遜色半分。這純是義理的研究與根器相契之問題,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祇是大家所用的方便(修行法門)不同而已。我想,一光長者亦會同意我的看法吧!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不也這樣說:「有四種悉檀(悉檀係指「佛法的宗趣」之義),一者、世界悉檀者;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煩惱的消除,身心的解脫,確實均須通過「第一義」之不二法門,但是通俗方便的佛法(稀釋了的牛乳「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復乳味,於苦味中,猶勝千倍」──本段經文,同上引《大般涅槃經》),於苦痛的世間,亦有隨順勝義解脫之可能。因此佛經肯定的說:「一切世間微妙善語,皆是佛法」。

      今日,吾人探討「什麼是佛法的正法」之時,確應以寬大的胸懷,尊重與我們自身因緣不相契合的法門,使佛法能於和樂善生的原則下,無諍的利益一切有情。在這個知識理性高揚的時代,一光長者之大作,對於以「智慧增上」入門的學佛行者,自將有很大的助益,謹隨喜讚歎本書之發行。

                             末學 呂勝強於七十三年十一月廿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