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十二選》評介

《中阿含經十二選》評介

                                                                                         呂勝強

    在近代的文獻中,有關《中阿含經》法義方面的研究專書並不多,個人所知道的,有楊郁文老師主編的《佛光阿含藏‧中阿含經》,它是以題解的方式將《中阿含經》作概要的介紹,並將《中阿含》全數二百二十二部經逐一作簡要的經義導讀,並將各經加以註釋。除此之外,則僅有印順導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二書中,把《中阿含》作有系統的綜合研究及法義上的精密探討。二位大德,同樣均是透過北傳《中阿含》與南傳《中部經》等《尼柯耶》的比照對勘,而得到的研究成果。它們都是研讀《中阿含經》重要的參考資料。

    在閱讀印順導師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時,得到一項重要的啟發,印老說:「古人對於佛法的勝解,不是近代學者那樣,專從文字與意義上去研究,而是佛法宗要,經文意義,修持方法,與異文異義的解說會通,主要從傳授傳承中去獲得。這是尊重古代聖賢的意見,認為唯有這樣,才能理解經法的真意。」(前書頁四八五)個人認為,以上這段提示,是我們研讀思惟實踐阿含教法時,應該特別加以重視的方向,它同時也凸顯出,今天要如實允當的論述解說《中阿含經》法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許是基於「尊重古代聖賢的意見」及把握「佛法宗要」,印順導師將《瑜伽師地論》(的〈攝事分〉)中解釋《雜阿含經》的論文加以抉擇選錄,而對照相當的《雜阿含》經文,彙編成一部《雜阿含經論會編》,以便利讀者們研究解讀古老傳承的《雜阿含》聖典。而楊郁文老師在《佛光阿含藏‧中阿含經》中,也精細地逐經對勘南北傳經文中異文異義的解說,它使部份晦暗不明或較有爭論的經法真意,得以相對的釐清顯發出來。

    根據印老的研究,《中阿含經》是繼承《雜阿含經》「弟子記說」的特性而來。「記說」指的是:經文以分別解說及問答的形式表達;而內容著重在深隱事相與義理,所作顯了明確的決定說。也就是說,《中阿含經》是將《雜阿含經》中,討論身心定慧修證的教法、自他身語清淨的教制等相關的精簡經文,給予分別抉擇,使佛弟子得到明確無疑的理解,以斷疑情及淨治煩惱。這對於離佛日遠的佛弟子們,在聞思修證上是有決定性的指導功能。因此,《中阿含經》被前賢們判攝為「破斥猶疑(豫)」的對治悉檀。

    印順導師認為《中阿含經》是與律治的、僧伽的佛教精神相呼應,它廣泛的討論到:佛涅槃後,佛沒有預先指定繼承人,比丘們依法不依人,依法律而住,以達到僧伽的清淨和合(如《中阿含‧瞿默目揵連經》(一四五)所說);處理僧伽諍論的「七滅諍法」及「六和敬法」等有關出家眾四威儀之軌範。另外,「法的分別」是《中阿含》的另一個重要傾向,並且是以比丘定慧修證為主,它是《雜阿含經》勝義的延續,其內容包括「法義的類集」(如本書〈第二選〉──佛陀教學內容的《說處經》)、「法義的分別」(如本書〈第四選〉──討論「心識常住」的《嗏帝經》)、「法義的論究」(含四大部份:空行的實踐意義業報的闡述說明禪定的次第修習煩惱的施設安立)以及「修道次第的條貫」等四大項。

    春江兄編著的《中阿含經十二選》,主要是延續其第一部編著的《雜阿含經二十選》之方向而來。因此個人以為,作者並無意於整部《中阿含經》的全盤研究,書中也沒有引用南傳《尼柯耶》的經文,而只是把《中阿含經》裡,有關「修多羅」(即《雜阿含經》中討論蘊、處、界、緣起及道品之內容)的教法加以抉擇歸納,而精選出十二部經來,供作自修與共修時,思惟修習的參考教本,以期淨治煩惱,自利利他而已。

    觀察作者論述經文時,幾乎都是以相關的四《阿含經》經義,嚴謹地解釋說明,其間旁徵博引頗具苦心,這是以「《阿含經》本來面貌」的模式來解經。另外,作者在討論《念處經》的「內身、外身、內外身」與《大空經》的「內空、外空、內外空」時,由於在《阿含經》中找不到相關的釋義,於是便蒐尋傳承自原始聖典的部派佛教論書(如《法蘊足論》等)來詳加闡述。以上所敘述「以佛法研究佛法」的釋經方法,確實是多分相應於印老所說的「重視傳承,尊重古聖賢意見」之原則,值得讀者參考。至於作者所選錄十二部經的內容,若以印順導師的研究分類來論,大抵已經具足了「法義之類集、分別、論究以及修道次第的條貫」等四大內容,而充分地掌握了《中阿含經》重視「法的分別抉擇」之特色。唯一沒有編輯入選集的,只有「煩惱的施設安立」這一部類的經典,不過,這應屬個人取材的立場而無關宏旨的。

    有關本書所選經文在目次上的排列順序,個人認為或許可以稍予調整:如果將佛陀教學內容的《說處經》改置於第一選,將會有提示總綱之功用;另外,可以將舉示修道次第的《七車經》挪後於「修行方法」的《念處經》之前;最後還是以〈阿羅漢的人間關懷〉(《梵志陀然經》)總結。如此,可以很明確的顯示出「境(教理)行果」或「聞思修證」等類似四預流支之修習次第。

    本選集即將付梓發行,筆者與春江兄,時常有互相切磋彼此請益的法緣,他要我就其著作寫一篇短評,由於個人對於《中阿含經》瞭解不多,僅能在閱讀本書獲得法益之餘,報告粗淺的讀書心得,並敬錄一些前輩大德的研究結晶(它們蘊含了深刻的佛法智慧,及對於眾生的慈悲光輝),來與讀者們共勉而已。

 

                                  一九九五‧八‧七  於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