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檔案 | 大小 |
---|---|
![]() | 398.97 KB |
您好,
在《空之探究》第三章中 ( 請見隨函截圖),導師提到二類阿羅漢: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0/yinshun30-09.html
一:法住智(dharma-sthititā-jñāna)知:緣起被稱為法性(dharmatā)、法住(dharma-sthititā),所以法住智是從因果起滅的必然性中,於五蘊等如實知,厭,離欲,滅,而得解脫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雖然沒有禪定,但煩惱已盡,生死已了。這是以慧得解脫,知一切法寂滅,而沒有涅槃的自證。
二、涅槃智(nirvāṇa-jñāna)知:生前就能現證涅槃的絕對超越(即大乘的證入空性,絕諸戲論;也類似一般所說的神秘經驗),名為得現法涅槃(dṛṣṭadharma-nirvāṇa);在古代,被稱為得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的俱解脫(不過滅盡定,論師的異解紛紜)。
問題:
請問您:
1、得法住智的阿羅漢煩惱已盡,生死已了,而沒有現證涅槃(入滅盡定)的能力。 但是他們已經有餘涅槃了對嗎?
2、請問他們還會在那一生結束前現證涅槃嗎? 或是說, 因為已經煩惱已盡, 那一期生命結束後,就無餘涅槃了, 入不入好像也不是很重要?
3、如果那一生沒有現證涅槃,則會是: 慧解脫者的末「後知涅槃」, 請問這樣理解對嗎?
在《大乘廣五蘊論》 講紀中提到以下這個部分: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3817
無想定是凡夫定,滅盡定是聖人的定,是要得了三果以上的聖者,或者是得了四果阿羅漢果,或者是大菩薩、佛才有的。所以說滅盡定和上面的無想定不同,它的目的是休息一下,等於我們很煩、很累,要休息休息睡一覺一樣。三果以上聖人的休息,有一種特殊的休息方法,就是修這個滅盡定。得到了滅盡定的話,一切的心心所法寂然不動,不起了。不曉得的人以為這叫涅槃了,其實不是的,還不是涅槃,但是,那個境界同涅槃非常類似的。
這段文提到:「不曉得的人以為這叫涅槃了,其實不是的,還不是涅槃,但是,那個境界同涅槃非常類似的。」
問題:
1. 因為通常聽到的說法是,涅槃就是煩惱斷盡了。 而這裡現證涅槃 用的是一種相似經驗來定義。 現證涅槃是從相似經驗而來?請問這個部分如何理解比較恰當?
在同樣這一章下一段提到般若經的教法應機對象:
惟有另一類人(絕少數),正知見「有滅涅槃」而不證得阿羅漢的;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的,正是初期大乘,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
問題:
1. 般若經的教導對象是 臨近不退轉菩薩, 不是慧解脫阿羅漢(有法住智,但沒有涅槃自證) ,也不是入滅盡定者( 有涅槃相似體驗,但傾向於定中), 那請問他們的甚深知見是從何而來, 甚深知見中體驗這個部分,既然不是入滅盡定的體驗, 那是什麼程度什麼樣子的體驗呢?
非常感恩您的答覆。
順頌禪安。
- 瀏覽次數:8403
回應
法住智、涅槃智、有滅涅槃
雖可分為兩類阿羅漢,但都「通達一切法之寂滅性」(甚深知見)、「斷盡煩惱」,得「解脫智」:「我生已盡……不受後有」。當「五蘊身」尚存時,稱做「有餘(依)涅槃」;命終入涅槃,則稱「無餘(依)涅槃」――兩者並無不同。
彼此之差異在於:「俱解脫阿羅漢」依「滅盡定」,在現生中能有「入涅槃」(心心所止息)的體驗。反之,「慧解脫阿羅漢」則在這一期生命結束時,才入涅槃;雖無「涅槃智」但在命終時,必入涅槃。
其次,除上兩類阿羅漢,另具「有滅涅槃」的修行者,能不入涅槃(依滅定)、不證聖果(阿羅漢),而有「甚深涅槃知見」;如同菩薩,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般的行徑(無生法忍)。
其次,此文「不曉得的人以為這叫涅槃了……但是,那個境界同涅槃非常類似的。」這是描述「入滅盡定」與「涅槃」的相似,並不是詮釋:「現證涅槃是從相似經驗而來」。
另外,關於《般若經》的聽眾,導師在書中提及:「教化菩薩」、「密化聲聞」,並引經說明:除菩薩眾外,初果以上的聖者(「具足正見者」)、「滿願阿羅漢」等,必然能信受奉行「般若法門」。
參閱相關資料,如下:
《空之探究》,〈《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pp.151-153:
……這可能是二類阿羅漢,也可能是先後契入的層次。眾生的根性不一,還有一類人,不是信仰,希欲,聽聞,覺想,也不是「見審諦忍」,卻有「有滅涅槃」的知見,但不是阿羅漢。如從井中望下去,如實知見水,但還不能嘗到水一樣。……
在佛教界,慧解脫聖者是沒有涅槃智的;俱解脫者有涅槃智,是入滅盡定而決定趣涅槃的。
惟有另一類人(絕少數),正知見「有滅涅槃」而不證得阿羅漢的;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的,正是初期大乘,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大乘法中,菩薩觀空而不證實際,當然是由於智慧深,悲願切(還有佛力加持)……不深入禪定,因為入深定是要墮二乘、證實際的。……
《般若經講記》,p.61:
《般若經》是教化菩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要妄執法相非法相,自稱阿羅漢!要知道:般若空為不二門,要是親證聖果的,一定會信解佛說的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般若經》說:二乘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這是以聲聞例證菩薩聖境,也即密化聲聞回心大乘。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般若波羅蜜法門〉,p.650:
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尊重聲聞聖者,認為聲聞聖者的悟證,不離菩薩無生忍,與菩薩有著相同的一分。所以說到般若波羅蜜的信受者,在菩薩以外,提到了「具足正見者」與「滿願阿羅漢」。「具足正見者」,是已見聖諦的(須陀洹初果以上)。四果聖者不離菩薩的無生忍,當然能信解般若波羅蜜了……
《雜阿含.351經》卷14(CBETA, T02, no. 99, p. 98, c19-p. 99, a2):
……時,尊者那羅問尊者殊勝言:「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寂滅、涅槃者,汝今便是漏盡阿羅漢耶?」
尊者殊勝言:「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非漏盡阿羅漢也。」
尊者那羅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如尊者所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復言非漏盡阿羅漢耶?」
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言:「今當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曠野路邊有井,無繩無罐,得取其水。時,有行人,熱渴所逼,繞井求覓,無繩無罐,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如是,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自不得漏盡阿羅漢。」……
《瑜伽師地論》卷94(CBETA, T30, no. 1579, p. 837, b5-11):
諸學見迹,雖於有滅、寂靜、涅槃,不隨他信,內聖慧眼,自能觀見,然猶未能以身觸證。譬如有人熱渴所逼,馳詣深井,雖以肉眼,現見井中離諸塵穢清冷美水,并給水器,而於此水身未觸證。如是有學,雖聖慧眼現見所求,後煩惱斷,最極寂靜,而於此斷身未觸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09(CBETA, T27, no. 1545, p. 564, b5-15):
問:此中數說:「慧解脫者起他心智」,此起必依根本靜慮;若慧解脫,亦能現起根本靜慮,豈不違害《蘇尸摩經》?彼經中說:「慧解脫者,不能現起根本靜慮。」
答: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全分。少分慧解脫於四靜慮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脫於四靜慮,皆不能起。此論中說,少分慧解脫,故能起他心智。《蘇尸摩經》說,全分慧解脫,彼於四靜慮皆不能起;如是二說俱為善通。由此少分慧解脫者,乃至能起有頂等至,但不得滅定;若得滅定,名俱解脫。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4(CBETA, T29, no. 1558, p. 126, a18-20):
論曰:有滅定得,名得滅定。即不還者,若於身中有滅定得,轉名身證。謂:不還者由身證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證。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