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生或後報 諸業不失壞

姓名或匿稱: 
cf

《成佛之道》第三章「有報必由業,微小轉廣大.....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這句偈頌的後兩句,在解說的最後一段第一行提到:諸業在沒有受報以前,如不是修證解脫,那是怎麼也不會失壞的。

想請教諸位大德,修證解脫後的聖者如鴦掘摩羅,出門托缽還要受他人的擲石或追殺;如目揵連尊者還遭受外道的殺害而死;又如佛陀也還有九罪報。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修證解脫」與「業果」之間的關係呢?

 

回應

諸佛、阿羅漢等聖者,雖已斷盡一切煩惱,得解脫(有餘涅槃);但這並不表示,過去所作的一切惡業也都消盡。因此,今生五蘊(果報)身尚存,當因緣會合時,惡業就會成熟,依舊遭受苦果。

另,參閱相關資料,如下:

《學佛三要》,〈佛教之涅槃觀〉,p.227

……當破了我見,斷盡煩惱,證入法性時,名為得涅槃。涅槃是親切的體證了,但還不能沒有苦。有此身體存在,餓了還是要吃,冷了還是要穿,辛苦了還是會疲勞,會老,會病。不過,比平常人不同,身體有苦而不致引起憂愁懊惱等心苦,這叫有餘涅槃……到最後死了,這個身心的組合離散了,不再引生新的自體,新的苦果,這叫無餘涅槃……

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pp.35-36

佛法說涅槃,有二:一、有餘(依)涅槃: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即是涅槃。但由前生惑業所感果報身還在,從身體而來的痛苦還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羅漢,饑寒老病的身苦,還是一樣的。二、無餘(依)涅槃:無學捨身而入無量無數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名為無餘。

 

《中觀論頌講記》,pp.323-324

……諸「受(取)滅」,那受生老病死的苦報「身」,也就隨之「滅」而不生。業煩惱滅生老病死不起指未來的後有。至於現在的果報身已經生起,生起就不能不老不病不死;三乘賢聖,就是佛,也不能例外。……

 

《大智度論》卷31 (CBETA, T25, no. 1509, p. 288, c4-7)

……有涅槃,是第一寶、無上法。是有二種:一者、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受五眾盡,更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

 

《大智度論》卷9(CBETA, T25, no. 1509, p. 121, c26-p. 122, a5)

……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滿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色像端正……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世界眾生。受諸罪報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說法如人法。以有二種佛故,受諸罪無咎。……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