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亮 - 四, 2023-10-26 16:20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緣起法通於染淨?
導師在佛法概論中說到「因緣有雜染的,清淨的,雜染的因緣,即緣起法。緣起法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他的內容,是「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總結的說,即「純大苦聚集」,這是經中處處說到的。」
「在中觀、瑜伽學中,緣起法——或依他起法,通於染淨,成為佛法中異常重要的理論,所以這值得特別留心!」(《佛法概論》,p.147)等語。
是否即表示
1.在阿含經中「緣起法」是專指「雜染的因緣」,不通「清淨的因緣」?「清淨的因緣」是專指還滅涅槃?
2. 如中觀者的緣起即通於兩邊?如導師說「緣起性空」的佛法真義,啟示了佛教思想發展的實相。釋尊本是多說無常無我的,但依於緣起的無常無我,即體見緣起空寂的。這所以緣起甚深,而緣起的寂滅性更甚深,這所以緣起被稱為「空相應緣起」,被讚為「法性法住法界」。」(《中觀今論》,p.4)
- 瀏覽次數:240
回應
緣起法通於染淨
導師在《佛法概論》提及:「雜染的因緣」是「緣起支性」;「清淨的因緣」為「聖道支性」,依聖道的修學,永盡煩惱進而通達涅槃(滅)。
中觀學派依「一切法空(無自性)」貫通「緣起」與「諸法歸滅(空)」之深意,充分顯示緣起的如實義。
另外,參下列相關資料:
《佛法概論》,pp.144-145:
說明世間集的因緣,佛法名之為「緣起支性」;說明世間滅的因緣,名之為「聖道支性」。經中每以「法性、法住、法界安住」,形容緣起支性。緣起支性即十二有支,主要為說明世間雜染因果相生的法則。聖道支性即是八正道,要想得到超越世間雜染的清淨法,必須修聖道為因緣,才能實現。……
《佛法概論》,pp.154-156:
……緣起論的相生邊,說明了生死流轉的現象;還滅邊,即開示了涅槃的真相。涅槃成立於生死苦迫的取消,是從因果現實而顯示出來。……依緣起而現起緣生的事相,同時又依緣起顯示涅槃。涅槃,即諸法的真性,也即是法性。經中曾綜合這二者,說有為法與無為法。依《阿含》的定義說:有為法是有生有滅的流轉法;此流轉法的寂滅,不生不住不滅,名無為法。所以無為是離愛欲,離雜染,達到寂然不動的境地,即佛弟子所趨向的涅槃。這不生不滅的涅槃,成立於緣起法上。……如除息眾多的因緣,如無明、愛等,不就能顯出一切寂滅性嗎!所以涅槃的安立,即依於緣起。這在大乘經中,稱為諸法畢竟空。諸法終歸於空,《阿含經》說為終歸於滅。歸空與歸滅,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以佛法研究佛法》,pp.96-98:
緣起法,是從事理的真相統攝一切。緣起法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世間法(苦與集)的存在與生起,一切都是依於因緣,依因緣的存在而存在。……緣起法,是依因託緣的存在。凡是依因緣的和合而有而生的,也必然依因緣的離散而無與滅;這本是緣起法含蓄著的矛盾律。所以翻過來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染苦迫的消散,稱為還滅門。滅,即是涅槃的寂滅。此緣起法的生起,是有為法;緣起法的寂滅,是無為法。有為與無為,如《雜阿含》……徹底的說,一切的一切,物質也好,精神也好,都是依因緣而存在,所以也一律是無常的,無我的。從無常,無我的觀察,確立涅槃寂滅。一切法的歸於滅,為一切法的本性;如大海的每一波浪,必歸於平靜一樣。……一般人,不了解無常,錯覺自我的存在,流為一切意欲的活動。如勘破諸行的無常性,諸法的無我性,即能斷愛離欲,現覺涅槃的空寂。
《空之探究》,pp.15-18:
在(以正見為首的)正道的修習中,應知生死苦的所以集起,生死苦的可以滅盡,也就是知緣起……的「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純大苦聚滅」。……佛常說:「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或譯作「離是二邊說中道」),就是緣起(不一定是十二支)的苦集與苦滅。……無常的,所以是苦的;無常苦變易法,所以是無我我所的。無我我所是空的要義,廣義是離一切煩惱的空寂。空與無我的聯合,只表示無我與無我所;無我我所是空的狹義。所以我曾說:「佛法的初義,似乎只有無常、苦、無我三句。把空加上成為(苦諦的)四行相,似乎加上了空義,而實是把空說小了」。無常故苦,無常苦故無我無我所,就是空,這是解脫的不二門。古人依無常,苦,無我,立三解脫門,可見空在定慧修證中的重要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41:
一切法性是空的;因為是空的,所以無常――常恒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我所空。法性自空,只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依空相應緣起,觀無常、無我而趣入涅槃(觀無常入無願解脫門;觀無我入空解脫門;向涅槃入無相解脫門),是釋尊立教的心要。能正觀(正見、正思惟、如實觀等)的,是「慧」,是道的主體,更由其他的戒、定等助成。
《空之探究》,p.226:
……從龍樹論去理解,龍樹學是八不中道的緣起論。中道的緣起說,不落兩邊,是《阿含》所固有的。通過從部派以來,經大乘《般若》而大成的――「空性」、「假名」的思想開展,到龍樹而充分顯示即空、即假的緣起如實義(所以名為《中論》)。一切是緣起的:依緣起而世間集,依緣起而世間滅。……
《永光集》,pp.137-138:
……這是說依他性的定義,有二類不同:一、「繫屬(就是依)熏習種子」而起的,名為依他起性,這是虛妄唯識――瑜伽行派(Yogācārika)的共同解說。二、(有漏妄)「識分別此性,或成煩惱,或成業,或成果報,則屬不淨品。若般若緣此性,無所分別,則成淨品」。依他性,如為識分別,就成為不淨――染汙品類;如為般若所緣,無所分別,就成為清淨。是染汙或是清淨,都沒有定性,依因緣而染而淨,所以名為依他(起)性。這一解說,是非常特出的。可以成為染汙的分別性(parikalpita-svabhāva,玄奘譯為遍計所執性),也可以成為清淨的真實性。這染汙、清淨不定――不成的,就是依他性。這一見解,是出於《阿毘達磨大乘經》的,如《攝大乘論》卷中說……
《雜阿含.293經》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4-21):
……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