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緣起自相有

辛三: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

  「緣起」而「自相有」的,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是一切緣起法,但唯識[P380]大乘是以唯識為宗,所以依他起是以「虛妄分別」為性的,也就是有漏識(眾生從來沒有無漏現行)。識有八種,但『根本分別』,為一切法所依止的,是稱為『所知依』的阿賴耶識。「依」阿賴耶根本「識」為依,而「立緣起」所生的一切法。阿賴耶識,譯為藏識,含藏有無量種子。依種子生起現行──七識及相應心所,根,塵,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時,又熏習成種,藏在阿賴耶識裡。這樣,阿賴耶識為種子性,一切「因果」都能「善」巧地「成立」了。唯識學者是以自相有立一切法的,所以因果也是自相有的。阿賴耶識為種子性,名為『分別自性緣起』。如眼識種子生眼識,耳根種子生耳根,貪種子生貪,青色種子生青色,黃色種子生黃色,有漏種子生有漏,無漏種子生無漏。什麼種子生什麼現行,什麼現行又熏成什麼種子。這種種子性,稱為『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是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觀。不過自種子而外,還要其他的現緣,才能生果,所以叫依他起。這可見依自相有種子,生自相有現行的唯識因果觀,與無自性空的因果觀,是怎樣的差別了![P381]

  
辛四: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於真實。

  依虛妄分別識,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因果來說,「心外法」是「非有」的。眾生直覺得外境實有,是客觀存在的色──物質。甚至反省起來,心也好像是所對的境界。這是無始來的錯亂妄執,由此而執我執法,都是遍計所執相的,是空無自性的。然假必依實,自相有而為一切假所依的「心識」,論「理」是「非無」的。如心識也沒有自性,那就一切都不能成立了。識是虛妄的,但是自相有的。由於無始以來,心境相應,熏習成種子。所以識從自種子生時,那以識為性的境相種子,也就生現行,而現起能分別,所分別二相。好像是心境獨立的,其實境不離心,以心識為性的。心外的境相雖沒有,而不離心識的境相,也是有的,從自種子生的(這名為性境;如依心識的想像妄執而成的,才是沒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一切因果,都能成立,不過說一切以識為性吧了!這都是自相有的,不可說是空無自性了。

  依唯識而成立因果,也就依唯識而立迷悟。眾生不了解外境是唯識的,是[P382]顛倒錯亂,為執我執法的根源。因妄執,起煩惱,造業,這都熏習在阿賴耶識裏。業種成熟時,隨業受報,阿賴耶識就名為異熟識,成為生死輪迴的主體了。反之,如依觀而通「達」實「無」外「境」,是無自性的,是「唯識」所現而立的,這就能於依他起而知遍計所執空。如境相空不可得,虛妄分別識也就因失去對象而不生。境無所得,識也就無所得,就「能」悟「入於」唯識「實性」──空相,真相。真實性是依他起自性離執所顯的,所以也不能說是空的。如說:『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98)。

  識有所得,有自相,依此而成立因果,迷悟,為虛妄唯識系的要義。這對於五事不具的根性,真可說是善巧極了!而且依實立假,本是小乘一切有系的根本立場。一切法的實有性,十八界的實有性,以唯識義來解說,這對於攝化小乘有宗而向於大乘一切法空性的教說,不能不說是佛菩薩的難思方便![P383]

註【5-098】《辨中邊論》卷上(「大正」卷三一.四六四頁下──四六五頁上)。 

導師:

回應

《成佛之道增注本》第376頁提到「因妄執,起煩惱,造業,這都熏習在阿賴耶識裏。業種成熟時,隨業受報,阿賴耶識就名為異熟識,成為生死輪迴的主體了。

梵語vipAka,奘師譯為異熟,報即異熟的古譯。異熟,即異類而熟,因是善惡,果為無記。但這如大眾部說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即沒有異類的意義。所以,異熟的本意,應為異時而熟,即過去的業因,感今後善惡的結果。(<<中觀今論>>p.168)

梵英字典《Cologne Digital Sanskrit Lexicon》說明vipAka作「…ripening , maturing (esp. of the fruit of actions) , effect , result , consequence (of actions in the present or former births pursuing those who commit them through subsequent existences)…」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