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 遠行於滅定

己七:遠行於滅定,念念能起入;方便度熾然,二僧祗劫滿。

  到了第七「遠行」地,那更深妙了。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這如《維摩經》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120)。由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無相有功用行』的境地。上面說過,初地以來,智證空性是無相的,但出了深觀,就是後得智,也還是有相現前(不要誤解,以為有相就是執著)。五地能難得的達到空有不二的無相行,六地進步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無相現行,但總還是間斷的時間多。到了七地,就能無間斷的,無相現行了。[P409]

  約十波羅蜜多說,第六般若波羅蜜多,重在實智。以後還有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多,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所以,如說六波羅蜜多,那後四波羅蜜多,就攝在般若中了。依十度說,第七地中的「方便度」最為殊勝,如火的越來越「熾然」一樣。約修行的時間說,到第七地終了,就是第「二僧祇劫滿」。三大阿僧祇劫的分別,也是有特殊意義的。從發心成就,修到臨入現證空性,為第一阿僧祇大劫,以後是聖者,進入第二阿僧祇大劫了。七地滿,到了純清淨無相行的邊緣,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滿,以後進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因此經上說: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甌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所以叫遠行。

  
己八:進入不動地,無相無功用,盡斷三界惑,大願極清淨。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現身。

  從第七地,「進入」第八地,名「不動地」。怎麼叫不動呢?第七地的無[P410]相行,還是有功用的,八地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如人在夢中渡河,用盡一切技倆,艱苦地用力過去,忽然醒來,就一切功用都息了。三界修所斷的煩惱,過去沒有斷盡,但不致引生危險。因為菩薩並不急急的要斷煩惱,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時,還可利用煩惱,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進入第八地,煩惱障已不斷而自然斷盡;所以在菩薩階位中,八地得無生法忍,才「盡斷三界惑」,如阿羅漢一樣。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都可說與阿羅漢的證入涅槃一致。而斷盡三界煩惱,也與阿羅漢一樣。所以《十地經》說:菩薩進入第八地,要入涅槃。以佛的加持力,菩薩的本願力,當然不會像小乘那樣入涅槃的。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五地菩薩極艱難而能進入的大乘深境(無相行),到這才完全到達。約十度說,八地的「大願」,最「極清淨」,所以能於無相無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於「三有」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如普門[P411]大士觀世音菩薩那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薩境界。無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顯現如幻(無戲論相),與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薩純無相行,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三昧了。

  
己九:善慧無礙解,圓淨一切力。

  無相無功用行,到了第九「善慧」地,更為增勝。自證的,不用說是無功用的,就是為他說法,也能不待功用。九地菩薩,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在一切說法人中,為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菩薩能一音說一切法,為無量差別根性,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羅蜜多中,九地能「圓」滿清「淨一切力」波羅蜜多。

  
己十:第十法雲地,諸佛光灌頂,智增澍法雨,長善如大雲。

  「第十」名「法雲地」。如王子冊封了太子,要正式登位,在印度要舉行灌頂禮。取四大海的水,澆灌在王子的頂上,登位禮就告完成,這與近代的加冕禮一樣。菩薩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補處』,也就要圓滿成佛了。這[P412]就有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薩的頂內。這是佛「光灌頂」,象徵了一切諸佛的菩提智光,入於菩薩心中;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佛無二無別;也就是菩薩的菩提心寶,圓滿清淨得與諸佛一樣,這是成佛的象徵。為什麼叫法雲呢?因為在十度的修學中,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除佛以外,九地菩薩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無處不滿;大地的一切卉艸樹木,不問大小,都得到滋潤而茁長一樣。法雨從法雲而來,十地菩薩是:『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為密雲;現種種身為雜色雲;通明無畏以為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於上所說微塵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121)。所以,十地菩薩的現通說法,能「長」養一切眾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註【5-120】《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大正」卷一四.五三九頁下)。
註【5-12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七(「大正」卷九.五七三頁中)。  

導師:

回應

經論有的說初地菩薩得無生法忍,有的說七地,《成佛之道增注本》第411頁說「八地得無生法忍」。《勝鬘經講記》p.162 ~ p.163說:「又如有處說,初地菩薩得無生法忍﹔有處說八地菩薩得。要知道,大乘的行位,第八地,是一特殊階段。初地以上的菩薩,雖也能證法空性,但真俗未能融通,有相與無相還相雜而起。到八地,真俗能一念並觀二諦無礙,純無相智任運而生。所以多處經中,說八地得無生忍,說八地(或七地)以上斷無明習。然有處說初地能斷能得﹔有處又說如來能斷能得,約究竟說,唯在如來。總之,經論雖所說不同,事實是不會兩樣的。這也可以說:約佛法本義說,唯如來(對二乘說)能究竟斷,能圓滿覺。初期大乘說,八地即能斷能覺﹔後期大乘即初地能斷能覺了。然站在後期大乘的立場,可以說,約但證法空性說,在初地﹔約無相無功用的智境說,在八地﹔約究竟圓滿說,在佛地。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