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和习气的差别?明白后,假如习气消失,业力也会消失吗?

姓名或匿稱: 
那烂陀罗

 一:业力和习气的差别?

二:明白后,假如习气消失,业力也会消失吗?
 

回應

回應「業力與習氣的差別」

一、簡要的說,「佛」與「聲聞阿羅漢」的差別為:佛已斷「習氣」,而聲聞阿羅漢「習氣未斷」,部派佛教稱「習氣」為「不染汚無知」,它不會障礙「不受後有」(生死輪迴),但仍有煩惱之氣分,大乘佛教稱為「無明住地」,祇有佛才能全分地斷除「無明住地」。

印順導師的解釋及論證如下:

唯有如來,「斷」盡一切煩惱──理障,事「障」,甚至「無」有絲毫「餘習」。這是讚佛的斷德圓滿。什麼叫餘習?就是無始以來,久習煩惱的慣習性。佛弟子阿羅漢,煩惱都斷了,習氣還有餘留的。所以有的還要罵人(罵慣了,脫口而出,連自己都不覺得),有的還會蹦蹦跳跳,有的還是堅執己見。唯有佛,才能將煩惱與餘習完全斷盡。(<<成佛之道(增註本)>>p.17 ~ p.18)

羅漢們的習氣還沒有淨,習氣就是最微細的無明──不染污無知。如能這也斷盡,那就真正究竟清淨了。(<<成佛之道(增註本)>>p.162)

修行到「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德圓「滿」,就從菩薩地而進「登」「妙覺地」──佛地。佛的大菩提,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正也譯為妙,所以佛果是等覺又妙覺。從初地以來,到第八地,菩薩斷盡了三界的煩惱障。而習氣──所知障,從初地以上,一分分的除去。約心境說,習氣是由於戲論相的顯現,於法不能得無礙知見,有愚昧的意義。也因為無始來的煩惱慣習,煩惱障雖斷了,而還有煩惱的氣息。這些習氣,聲聞稱之為『不染污無知』,大乘是染污的無明『住地』。

(<<成佛之道(增註本)>>p.417 ~ p.418)

 

『入中論釋』說:「彼無明、貪等習氣,亦唯成佛一切種智乃能滅除,非餘能滅」。二乘斷煩惱,佛能斷盡煩惱習氣(所知障),確是「佛法」所說的。月稱的見解,與龍樹『大智度論』所說,大致相同。(<<印度佛教思想史>>p.365)

大乘學興,煩惱氣分為彼羅漢所不斷之「習氣」,演化為大乘不共斷之所知障。此所知障名曰「無明住地」(即習地),為隱覆淨心之客塵,與經量者之熏習說合流。(<<印度之佛教>>p.27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7:「問何等補特伽羅有夢。答異生聖者皆得有夢。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夢。唯除世尊。所以者何。夢似顛倒佛於一切顛倒習氣皆已斷盡故無有夢。如於覺時心心所法無顛倒轉睡時亦爾。」(CBETA, T27, no. 1545, p. 194, a9-13)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43:「有說。若相續中。永伏一切非理習氣。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有說。若有於甚深緣起河能盡源底。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故經喻以三獸渡河。謂兔馬象。兔於水上但浮而渡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恒時蹈底而渡。聲聞獨覺及與如來。渡緣起河如次亦爾。有說。若斷二種無知。謂染不染。說名為佛。聲聞獨覺唯能斷染。不斷不染。故不名佛。」(CBETA, T27, no. 1545, p. 735, b15-23)

 

二、「業力」乃是思心所引發的身心動作,而業又是因活動所引起的勢用。這或者解說為「經驗的反應」,或者稱之為「生活的遺痕」。總之,由身心的活動而留有力用,即稱為業。…由於觸對現境,或想前念後,思心所即從審慮、決定而發動身語的行為;在這身語動作時,當下即引起業力。

印順導師的解釋如下:

行與業,指思心所引發的身心動作說,而業又是因活動所引起的勢用。這或者解說為「經驗的反應」,或者稱之為「生活的遺痕」。總之,由身心的活動而留有力用,即稱為業。所以古說業有「表業」與「無表業」;或說「業」與「業集」。從業的發展過程說,由於觸對現境,或想前念後,思心所即從審慮、決定而發動身語的行為;在這身語動作時,當下即引起業力。(<<佛法概論>>p.98)

如說:「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卷一三‧三○七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卷一三‧三三五經)。(<<佛法概論>>p.91)

正覺的緣起觀,一切是展轉相依,生滅相續的大活動,也可說「大用流行」。活動的一切,為無限活動過程與活動過程的形態,不斷的在發生、安住、變異、消滅中推移,總名為「行」。…原來,行與有為、業、作(力用)等字,字根是同一的。行是正在活動著的;有為是活動所作成的;業是活動的見於事相;作是活動的力用。(<<佛法概論>>p.92 ~ p.93)

 

三、「業力與習氣的差別」:佛雖無「習氣」,仍其「生身」仍感有過去世的「業力(報)」。

請參考印順導師的看法及經律聖典之文證:

 

佛出人間,與人一樣的身體,是業力所感的,是有漏的,終歸於無常滅壞。(<<華雨集第二冊>>p.63)

招感生死果報的業力,為什麼會造作?如來與阿羅漢等,也有身語意業,為什麼不會感報?原來業力是從因緣生的,如沒有薩迦耶見為本的煩惱,就不會造成感生死報的業;已有的業,如沒有煩惱的助成,也不會招感生死的果報。煩惱對於善惡業,有「發業」、「潤生」的作用,所以如煩惱斷了,就不會再造新業;過去舊有的無邊業力,也就失去了感報的可能性。(<<華雨集第二冊>>p.171 ~ p.172)

佛自說往昔的罪業,現受金鎗、馬麥等報。(<<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6)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10:「聖者阿難陀自乘智馬。每日給料大麥二升。餘者一升。世尊頗能食斯麥者。日奉佛二升。餘苾芻等各施一升。時阿難陀聞商主請已。詣世尊所。具陳上事。佛作是念。我自作業。還當自受。廣如餘說。乃至非外界受。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CBETA, T24, no. 1448, p. 46, a2-9)

 

《雜阿含1289經》卷48:「爾時,世尊金鎗刺足,未經幾時,起身苦痛;能得捨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無退減想。」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18:「往昔之時。刺殺他者。豈異人乎。我今即是。由斯業故。經於多歲百歲千歲中。墮地獄中。受諸楚毒。殘業報故。成正覺後。紫橿木槍。刺我足傷。爾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成正覺後。入沙羅聚落。乞食不獲。空鉢而還。佛言。汝諸苾芻。如來往昔自作斯業。廣說如前。乃至說頌。果報還自受。」(CBETA, T24, no. 1448, p. 94, c2-9)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