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實相即是智慧

姓名或匿稱: 
SJ

導師著作【般若經講記】135頁倒數第二行有兩句:

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癡』。

請問各位大德,關於第一句的「癡實相」三字該如何解釋?

回應

「癡實相即是智慧」,這是「大乘空相應」經論的「特殊內涵」。

若能完整地讀完以下《大智度論》的這一段原文,會比較容易理解,《大智度論》卷35〈3 習相應品〉的原文如下::

 

一切法皆因緣和合故無自性,無自性故不生。問曰:若爾者,智慧、愚癡無有別異答曰:諸法如,入法性中,無有別異;如火各各不同,而滅相無異。譬如眾川萬流,各各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同為一味一名;如是愚癡、智慧,入於般若波羅蜜中,皆同一味、無有差別。如五色近須彌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內外諸法入般若波羅蜜中皆為一味。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相畢竟清淨故。復次,愚癡實相即是智慧若分別著此智慧即是愚癡。如是愚癡、智慧有何別異?初入佛法,是癡、是慧;轉後深入,癡、慧無異。以是故是諸眾智無有別異、不相違背、不生、性空,故無咎。」(<<釋經論部上25>>p.321.1 ~ p.321.2)

 

以上論文的意思大約是:由於一切法是因緣和合故無自性空,也就是在「一實相(印)」(一切法空性)中,智慧與愚癡是無差別的,「愚癡」這個法的「本性」(實相),乃至一切「善、惡,有漏、無漏」法的「本性」(實相),均是「(無自性)空性」,而在「法空性」中,都是「離執清淨」的,所以才說是「癡」的「實相」即是「智慧」。

 

以上論文是特別從「一切法」的「空性」上,或者聖者的境界上說的,但就凡夫而言,還是要「按部就班」依次第而修學,因此上段論文之最後特別提示:「初入佛法,是癡、是慧;轉後深入,癡、慧無異。」初學佛法者,要先好好分別何者為「癡」,何者為「慧」,然後再輾轉漸漸深入,才能體會「無分別智慧」。

所以印順導師於《佛法是救世之光》(p.155)才提示,「《百論》說:先依福捨罪,次一步必依捨捨福,才能得入無相。」

導師另在《印度佛教思想史》及《永光集》,特別指出:

龍樹的解說,是依據『思益梵天所問經』的。『思益經』明如來以「五力」說法,「二者、隨宜」:「如來或垢法說淨,淨法說垢。……何謂垢法說淨?不得垢法性故。何謂淨法說垢?貪著淨法故」。這就是『智度論』所說:「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者即是癡」的意義一般不知道這是「隨宜」說法,以為究竟理趣。只知煩惱即菩提,而不知取著菩提就是煩惱!如通達性空,般若現前,那裏還有煩惱?如誤解煩惱即是菩提,那真是顛倒了!(<<印度佛教思想史>>p.142 ~ p.143)

 

大乘經中說「煩惱即菩提」等;《維摩詰經》說:「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正如「卑濕淤泥」,乃能生蓮華。這是什麼意義?龍樹的《中論》這樣說:「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這是經說「世間即涅槃」的解說。約實際說,世間與涅槃無二無別;實際是真如、空性等異名。然約依緣起滅說,世間(雜染生死法)如幻化,涅槃也如幻化,雖一切無自性卻是不能說無別的。否則人人是佛,根本不需要佛教,更不用說禪與修證了!龍樹《大智度論》說:「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者即是癡」;「諸法如入法性中,無有別異。……愚癡實相即是智慧,若分別著此智慧即是愚癡,如是愚癡、智慧有何別異」?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的解說。龍樹的解說,是依《思益梵天所問經》的。經明「五力」說法,說愚癡與般若不二,是「隨宜」說,不是了義說。「卑濕淤泥」中生蓮華,應如《大般涅槃經》後分說:「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此是「因中說果」)。從無明、行及諸煩惱,得(有漏)善五陰,是名佛性;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禪者所推重的《金剛經》也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以行一切善法故,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淤泥中生蓮華,是從淤泥中透出,高出水面,到蓮華開時,不但出淤泥而不染,還「微妙香潔」呢!總不能「微妙香潔」的蓮華,與「卑濕淤泥」和合不二吧!(<<永光集>>p.237 ~ p.238)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