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己五 善調順

己五 善調順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敗壞之相。何謂為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菩薩的善法增長,心地正直,就能善順。本譯以邪行為敗壞,正行為善順,這是什麼意義呢?善順,是善調柔順的意思。如象馬的野性未馴,難調難伏;等到訓練成功,能隨人意而被御用,就是善順。又如生牛皮,未經製煉,堅硬而不合用;一經如法的製煉,就調和柔順,可以用作器具。所以,菩薩如三學熏修,內心煩惱不起,成就法器,就名為善順。如不如法行,煩惱熾盛,不成大乘法器,名為敗壞菩薩。這裡,先說「菩薩有四敗壞之相」,四種是:

一、「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菩薩讀誦大乘經典,如專在義理上著力:理論怎樣的明確,怎樣不受外道的難破。這落入了戲論法相,而不知隨順正法去實行。這樣的聞思經法,每矯現為學者(多聞持法者)的身分,以掩飾空言無行的毛病。

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菩薩從師長受學,如不能奉承隨順師長的意思,而照著自己去顛倒解說。這樣,與師意相違,當然不能得到師長的歡心。不能在師門與大眾和合共住,每矯現為阿蘭若者。作為自己去修行,以掩飾不能見和共住的毛病。

三、「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出家的依布施而生活,本意為了如法修行。如違反了自己的本願,無戒無定而受信施,就是浪費施主的供養。這每矯現為興寺院,辦僧事的身分,以免虛耗信施的譏嫌。

四、「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菩薩本著自己所學的知見,堅固執著,所以見到勝善的大菩薩,就輕慢他而不能恭敬。為了自見,每矯現為攝受大眾者的身分,以群眾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學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領眾者,都是菩薩應行的。但如由於著聞思,起別解,缺戒行,執自見而這樣行,那菩薩就不能調順成就,而要成為敗壞菩薩了。這就是「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順之相。何謂為四?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與敗壞菩薩相反,「菩薩有四善順之相」,那四種呢?

一、「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菩薩對久曾聞思的,當然修學;就是從來所沒有聽過的大乘深法,聽了也就能信順受持。不專在論理上下工夫,而能照所說的去實行。這就是說:依止於法的實踐,而不是依著語言文字的論說。

二、「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這是能承受師說而無倒的。佛法,從佛而弟子,展轉傳來,無論是義理,修行的方法,都是有傳承的。這決不能憑自己的小聰明,望文生義,而發揮自己的見解。現在,菩薩能隨順師長的教授,能知經論的真實意趣、宗旨,自己不亂創別解,所以師弟間心意相通,說話也容易通達。做起事來都是善的,沒有違反師長的意思,這才真能傳承師長的法門。

三、「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菩薩的本願,是受戒習定而度著出家受施的生活。現在,能貫徹本願,沒有退失戒定。有戒有定,心意調順,這樣的受供養,檀越的功德可大了!

四、「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菩薩不堅執自見,遇到勝善的菩薩,弘揚深法,就能生恭敬心,愛慕心。能隨順這樣的善人,而稟受他德行的熏陶。

這四事,一一與敗壞的邪行相反。能這樣行,可知是善順的菩薩,能成大乘法器,紹隆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