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己六 正道

己六 正道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錯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為讚小乘,是菩薩謬。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迦葉!是為菩薩四謬。

菩薩以利益眾生為本,到了心調柔順,成就法器,就更重於教化眾生了。但可能不契真理,不契根機而發生錯謬,所以接著說菩薩的所行正確,與所行錯謬。先說「菩薩有四錯謬」,四種是:

一、「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譯文不明。依其他譯本來看,不可信人,是對三寶沒有成就信心的人。對這種人,應為他說法,啟發增進他的信心。如菩薩作與其他淨信的同樣的想法(已信了),而不給他說法,以啟發信心,那是菩薩的錯謬。

二、「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非器,如小乘根性,不是大乘法器。雖菩薩要化導一切眾生成佛,但也要適應機宜。如對非大乘器而說大乘深法,對聽者並沒有利益,或者會引起相反的作用。如身體過分虛弱,給與高度的滋補品,是受不了的,所以說醍醐成毒藥。這樣,為小機說大法,顯然是錯謬的了。

三、「樂大乘者為讚小乘,是菩薩謬」:愛好大乘的根性,如為他讚揚小乘法,那是非常的錯謬。因為,聽者可能是由小入大的根性,對小乘法有著深厚熏習,可能因此會退失大心。即使是純大乘的根性,為他說小乘,也該有個分寸,不應該過分的讚揚。

四、「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這裡的行施,通財施與法施二類;供養也通財供養與法供養。如法行施時,應平等的教化;對過失重的,應特別的憐憫才對。如只供養持戒的善人,而不供養破戒的惡人,這與菩薩平等普濟的精神不合,所以也是錯謬的。

菩薩的四種錯謬,問題在不能適應根機,與不能平等而有所偏愛。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為四?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普化眾生,等以佛慧。於諸眾生,平等說法。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正道。

上面說的邪行,重在不契機;現在來說「菩薩有四正道」,著重於平等。四正道到底是什麼呢?

一、「於諸眾生,其心平等」:菩薩發心,是為了一切眾生,於一切眾生住平等心。所以對未信的眾生,如有因緣的話,一定要教化他,使他生長淨信。不會輕忽的,以為可能已信了,而不為他說法。

二、「普化眾生,等以佛慧」:這如《法華經》說的:『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慧,是佛菩提,也就是佛知見。菩薩以平等心,本著不二的平等大慧來化導一切;在這一原則下,應機說法。就是說二乘法,也還是菩薩道,還是引入佛慧的方便。這樣的教化,施設無量方便,才是菩薩教化眾生成佛的正道。並非不問根機的是否適應,一味的以深法來教化,才算是普化眾生同成佛道。

三、「於諸眾生,平等說法」:對小機而引令向大,要說大乘法;大乘行者普學一切法門,也應該開示小乘法。所以,可以說為一切眾生說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但在現實的適應上,先後差別,也還是不同的。

四、「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菩薩如供養持戒善人,不供養破戒惡人,生分別心,那善惡眾生,就會明顯的分化,距離越來越遠,惡人會自卑而自棄於佛法。試問:菩薩這樣的教化,不以財法供養惡人,怎能教化惡人?所以菩薩的平等布施,才能普化眾生,使同樣的安住於正行中。

菩薩的發心平等,教化的目標平等,說法平等,使眾生同住正行平等。菩薩以此四大平等而施教化,就是菩薩的正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