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中心 - Mon, 2011-05-09 14:31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
佛法概論目次
佛法概論自序
緒言……………………………………………………………1
第一章 法與法的創覺者與及奉行者……………………… 5
第一節 法………………………………………………… 5
文義法……………………………………………………5
意境法……………………………………………………6
歸依法……………………………………………………7
第二節 佛法的創覺者──佛…………………………… 11
覺苦覺樂覺中道…………………………………………11
即人成佛…………………………………………………13
自覺與覺他………………………………………………15
第三節 佛法的奉行者──僧…………………………… 18
建僧的目的………………………………………………18
六和敬……………………………………………………21
事和與理和………………………………………………23
第二章 教法………………………………………………… 27
第一節 能詮的教法……………………………………… 27
能詮與所詮………………………………………………27
詮表………………………………………………………29
第二節 教典略說………………………………………… 32
聖典的編集………………………………………………32
教典的語文………………………………………………37
第三章 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 43
第一節 佛法從有情說起………………………………… 43
有情的定義………………………………………………43
有情為問題的根本………………………………………44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 50
人在有情界的地位………………………………………50
人類的特勝………………………………………………52
第四章 有情與有情的分析………………………………… 57
第一節 有情的分析……………………………………… 57
三處觀……………………………………………………57
蘊觀………………………………………………………58
處觀………………………………………………………60
界觀………………………………………………………62
第二節 有情與身心的關係……………………………… 64
有情的神化………………………………………………64
無常相續的有情論………………………………………66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69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69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69
四食………………………………………………………71
第二節 有情的出生……………………………………… 75
四生………………………………………………………75
生命的由來與化生………………………………………77
第六章 有情流轉的生死根本……………………………… 79
第一節 生死根本的抉擇………………………………… 79
無明與愛…………………………………………………79
我見與識…………………………………………………80
第二節 情愛的活動形態………………………………… 83
戀舊與趨新………………………………………………83
逐物與離世………………………………………………84
存在與否定………………………………………………87
第七章 關於有情流轉的業力……………………………… 91
第一節 行業的發見與價值……………………………… 91
業與行……………………………………………………91
業感說的價值……………………………………………94
第二節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97
業的本質…………………………………………………97
業的類別…………………………………………………99
從前生到後生……………………………………………101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觀……………………………………… 105
第一節 心意識…………………………………………… 105
意為有情的中樞…………………………………………105
依意生識…………………………………………………109
心及三者的綜合…………………………………………111
第二節 心與心所………………………………………… 113
認識的過程………………………………………………113
善心所與惡心所…………………………………………117
第九章 我們的世間………………………………………… 121
第一節 世間的一般狀況………………………………… 121
世間………………………………………………………121
須彌山與四洲……………………………………………123
天魔梵與三界……………………………………………127
第二節 人類世界的過去與未來………………………… 129
世界的成立………………………………………………129
人類社會的演進…………………………………………131
未來的世界………………………………………………134
第十章 我論因說因………………………………………… 137
第一節 佛法以因緣為立義大本………………………… 137
總說………………………………………………………137
無因邪因與正因…………………………………………138
第二節 因緣的類別……………………………………… 141
三重因緣…………………………………………………141
二大理則…………………………………………………144
第十一章 緣起法…………………………………………… 147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147
緣起的定義………………………………………………147
緣起的內容………………………………………………149
第二節 緣起的流轉與還滅……………………………… 151
緣起的流轉………………………………………………151
緣起的還滅………………………………………………154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統一………………………………… 157
第一節 三法印…………………………………………… 157
略說………………………………………………………157
三法印的真實性…………………………………………158
三法印的實踐性…………………………………………160
第二節 三法印與一法印………………………………… 161
從無我中貫徹一切………………………………………161
三法印即是一法印………………………………………165
第十三章 中道泛論………………………………………… 169
第一節 人類的德行……………………………………… 169
從神到人…………………………………………………169
從少數人到多數人………………………………………172
從人類到一切有情………………………………………174
第二節 正覺的德行……………………………………… 175
依法修行的現覺…………………………………………175
正覺的生活………………………………………………177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與實施原則………………………… 181
第一節 德行的心理要素………………………………… 181
道德的意向………………………………………………181
道德的努力………………………………………………184
道德的純潔………………………………………………185
第二節 德行的實施原則………………………………… 186
從平常到深刻與廣大……………………………………186
德行深化的真義…………………………………………189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193
第一節 信徒必備的條件………………………………… 193
歸依三寶…………………………………………………193
受持五戒…………………………………………………195
第二節 佛徒不同的類型………………………………… 197
在家眾與出家眾…………………………………………197
聲聞與辟支佛……………………………………………199
菩薩………………………………………………………201
第十六章 在家眾的德行…………………………………… 203
第一節 一般的世間行…………………………………… 203
人天行……………………………………………………203
正常的經濟生活…………………………………………205
合理的社會生活…………………………………………207
德化的政治生活…………………………………………208
第二節 特殊的信眾行…………………………………… 210
五法俱足…………………………………………………210
六念………………………………………………………212
在家信眾的模範人物……………………………………213
第十七章 出家眾的德行…………………………………… 217
第一節 出家眾與僧伽生活……………………………… 217
出家與入僧………………………………………………217
僧團生活的一斑…………………………………………219
第二節 解脫的正行……………………………………… 220
八正道……………………………………………………220
道的必然性與完整性……………………………………224
道的抉擇…………………………………………………225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229
第一節 戒………………………………………………… 229
懺悔與持戒………………………………………………229
持戒與慈悲………………………………………………231
第二節 定………………………………………………… 233
離欲與定…………………………………………………233
定與神通…………………………………………………237
第三節 慧………………………………………………… 238
聞思修與慧………………………………………………238
慧與覺證…………………………………………………241
第十九章 菩薩眾的德行…………………………………… 245
第一節 菩薩行通說……………………………………… 245
空與慈悲…………………………………………………245
從聲聞到菩薩……………………………………………248
第二節 從利他行中去成佛……………………………… 251
三心………………………………………………………251
依三心修六度……………………………………………252
依六度圓滿三心…………………………………………257
第二十章 正覺與解脫……………………………………… 259
第一節 聲聞的解脫……………………………………… 259
次第證果…………………………………………………259
生死解脫…………………………………………………261
涅槃………………………………………………………263
第二節 佛陀的正覺……………………………………… 267
正覺與解脫的特勝………………………………………267
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269
緒言……………………………………………………………1
第一章 法與法的創覺者與及奉行者……………………… 5
第一節 法………………………………………………… 5
文義法……………………………………………………5
意境法……………………………………………………6
歸依法……………………………………………………7
第二節 佛法的創覺者──佛…………………………… 11
覺苦覺樂覺中道…………………………………………11
即人成佛…………………………………………………13
自覺與覺他………………………………………………15
第三節 佛法的奉行者──僧…………………………… 18
建僧的目的………………………………………………18
六和敬……………………………………………………21
事和與理和………………………………………………23
第二章 教法………………………………………………… 27
第一節 能詮的教法……………………………………… 27
能詮與所詮………………………………………………27
詮表………………………………………………………29
第二節 教典略說………………………………………… 32
聖典的編集………………………………………………32
教典的語文………………………………………………37
第三章 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 43
第一節 佛法從有情說起………………………………… 43
有情的定義………………………………………………43
有情為問題的根本………………………………………44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 50
人在有情界的地位………………………………………50
人類的特勝………………………………………………52
第四章 有情與有情的分析………………………………… 57
第一節 有情的分析……………………………………… 57
三處觀……………………………………………………57
蘊觀………………………………………………………58
處觀………………………………………………………60
界觀………………………………………………………62
第二節 有情與身心的關係……………………………… 64
有情的神化………………………………………………64
無常相續的有情論………………………………………66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69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69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69
四食………………………………………………………71
第二節 有情的出生……………………………………… 75
四生………………………………………………………75
生命的由來與化生………………………………………77
第六章 有情流轉的生死根本……………………………… 79
第一節 生死根本的抉擇………………………………… 79
無明與愛…………………………………………………79
我見與識…………………………………………………80
第二節 情愛的活動形態………………………………… 83
戀舊與趨新………………………………………………83
逐物與離世………………………………………………84
存在與否定………………………………………………87
第七章 關於有情流轉的業力……………………………… 91
第一節 行業的發見與價值……………………………… 91
業與行……………………………………………………91
業感說的價值……………………………………………94
第二節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97
業的本質…………………………………………………97
業的類別…………………………………………………99
從前生到後生……………………………………………101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觀……………………………………… 105
第一節 心意識…………………………………………… 105
意為有情的中樞…………………………………………105
依意生識…………………………………………………109
心及三者的綜合…………………………………………111
第二節 心與心所………………………………………… 113
認識的過程………………………………………………113
善心所與惡心所…………………………………………117
第九章 我們的世間………………………………………… 121
第一節 世間的一般狀況………………………………… 121
世間………………………………………………………121
須彌山與四洲……………………………………………123
天魔梵與三界……………………………………………127
第二節 人類世界的過去與未來………………………… 129
世界的成立………………………………………………129
人類社會的演進…………………………………………131
未來的世界………………………………………………134
第十章 我論因說因………………………………………… 137
第一節 佛法以因緣為立義大本………………………… 137
總說………………………………………………………137
無因邪因與正因…………………………………………138
第二節 因緣的類別……………………………………… 141
三重因緣…………………………………………………141
二大理則…………………………………………………144
第十一章 緣起法…………………………………………… 147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147
緣起的定義………………………………………………147
緣起的內容………………………………………………149
第二節 緣起的流轉與還滅……………………………… 151
緣起的流轉………………………………………………151
緣起的還滅………………………………………………154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統一………………………………… 157
第一節 三法印…………………………………………… 157
略說………………………………………………………157
三法印的真實性…………………………………………158
三法印的實踐性…………………………………………160
第二節 三法印與一法印………………………………… 161
從無我中貫徹一切………………………………………161
三法印即是一法印………………………………………165
第十三章 中道泛論………………………………………… 169
第一節 人類的德行……………………………………… 169
從神到人…………………………………………………169
從少數人到多數人………………………………………172
從人類到一切有情………………………………………174
第二節 正覺的德行……………………………………… 175
依法修行的現覺…………………………………………175
正覺的生活………………………………………………177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與實施原則………………………… 181
第一節 德行的心理要素………………………………… 181
道德的意向………………………………………………181
道德的努力………………………………………………184
道德的純潔………………………………………………185
第二節 德行的實施原則………………………………… 186
從平常到深刻與廣大……………………………………186
德行深化的真義…………………………………………189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193
第一節 信徒必備的條件………………………………… 193
歸依三寶…………………………………………………193
受持五戒…………………………………………………195
第二節 佛徒不同的類型………………………………… 197
在家眾與出家眾…………………………………………197
聲聞與辟支佛……………………………………………199
菩薩………………………………………………………201
第十六章 在家眾的德行…………………………………… 203
第一節 一般的世間行…………………………………… 203
人天行……………………………………………………203
正常的經濟生活…………………………………………205
合理的社會生活…………………………………………207
德化的政治生活…………………………………………208
第二節 特殊的信眾行…………………………………… 210
五法俱足…………………………………………………210
六念………………………………………………………212
在家信眾的模範人物……………………………………213
第十七章 出家眾的德行…………………………………… 217
第一節 出家眾與僧伽生活……………………………… 217
出家與入僧………………………………………………217
僧團生活的一斑…………………………………………219
第二節 解脫的正行……………………………………… 220
八正道……………………………………………………220
道的必然性與完整性……………………………………224
道的抉擇…………………………………………………225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229
第一節 戒………………………………………………… 229
懺悔與持戒………………………………………………229
持戒與慈悲………………………………………………231
第二節 定………………………………………………… 233
離欲與定…………………………………………………233
定與神通…………………………………………………237
第三節 慧………………………………………………… 238
聞思修與慧………………………………………………238
慧與覺證…………………………………………………241
第十九章 菩薩眾的德行…………………………………… 245
第一節 菩薩行通說……………………………………… 245
空與慈悲…………………………………………………245
從聲聞到菩薩……………………………………………248
第二節 從利他行中去成佛……………………………… 251
三心………………………………………………………251
依三心修六度……………………………………………252
依六度圓滿三心…………………………………………257
第二十章 正覺與解脫……………………………………… 259
第一節 聲聞的解脫……………………………………… 259
次第證果…………………………………………………259
生死解脫…………………………………………………261
涅槃………………………………………………………263
第二節 佛陀的正覺……………………………………… 267
正覺與解脫的特勝………………………………………267
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269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
導師:
- Printer-friendly version
- Log in or register to post comments
- 34811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