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在雜阿含經第四十一經中說: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
請教,這裡的“身”作何解?
可參考莊春江居士的阿含辭典
身:
4.種類;類集,如「六識身」。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8%BA%AB
1.身體,如「身著法服」、「身壞命終」、「身苦患」。2.身體的,如「身集」、「身行」。3.親身,如「現法身作證」。4.種類;類集,如「六識身」。5.聚集(同「蘊」),如「戒身」、「五分法身」。
《長阿含經 卷第十(13)》若識 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五 (640)》中陰眾生。來入母胎。-----------------------------------------------------
12因緣第3支「識」,就是來入母胎的「識」(入胎識)這個「識」亦名 六識身 或 中陰身
把六識等同中陰身是太牽強了
經中並沒有這個解釋,是您自己把二者等同起來了吧。
把六識等同中陰身是太牽強了經中並沒有這個解釋,是您自己把二者等同起來了吧。
你大概是錯以為 12因緣第三支「識」是指 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事實上,12因緣第三支「識」並不是指 六識
我並沒有把六識等同中陰身我說的是,12因緣第三支「識」就是「六識身」或「中陰身」
六識 和 六識身 不一樣
不知您由何得知「六識」和「六識身」不同?
您有個別的解釋嗎?有經文說明他們是不同的嗎?
南漂學子 - 四, 2020-09-17 03:16 不知您由何得知「六識」和「六識身」不同? 您有個別的解釋嗎?有經文說明他們是不同的嗎?
南漂學子 - 四, 2020-09-17 03:16
《瑜伽師地論》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
12因緣第三支「識」就是「六識身」或「中陰身」
。。。。。。。。。
以上說法是錯誤的。
中有 梵文:antarābhava,又稱作中陰、中蘊、中有身、中陰身,佛教術語,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後,到下一期生命開始之前的中間存在狀態。
中有 -- 屬於三有(欲有 色有 無色有)之一,是12因緣中的“有支”,不是“識支”。
《大毗婆沙論 卷60》 如說四有。謂本有 死有 中有 生有。
《瑜伽師地論》 欲有云何。謂欲界前時有。業有。死有。 中有。生有。及那落迦 傍生 餓鬼 人 天有。
觀法無我
Sumedha - 周日, 2023-01-15 13:30 中有 梵文:antarābhava,又稱作中陰、中蘊、中有身、中陰身,佛教術語,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後,到下一期生命開始之前的中間存在狀態。 中有 -- 屬於三有(欲有 色有 無色有)之一,是12因緣中的“有支”,不是“識支”。
Sumedha - 周日, 2023-01-15 13:30
將中陰身解釋成12因緣的「有支」,這完全是你自己在編故事。根本無任何經文曾這樣講
《長阿含經》若識不入母胎者 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雜阿含經 640》中陰眾生 來入母胎。
從上面2句經文 可以得知,來入母胎的是識,亦名中陰 中陰入母胎後,接著才有「名色」支
可見,中陰存在於「名色」支之前。所以中陰根本不可能是「有」支
身有「總類」的意思
可參考莊春江居士的阿含辭典
身:
4.種類;類集,如「六識身」。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8%BA%AB
身:
1.身體,如「身著法服」、「身壞命終」、「身苦患」。2.身體的,如「身集」、「身行」。3.親身,如「現法身作證」。4.種類;類集,如「六識身」。5.聚集(同「蘊」),如「戒身」、「五分法身」。
六識身=中陰身
《長阿含經 卷第十(13)》若識 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五 (640)》中陰眾生。來入母胎。
-----------------------------------------------------
12因緣第3支「識」,就是來入母胎的「識」(入胎識)
這個「識」亦名 六識身 或 中陰身
把六識等同中陰身是太牽強了
把六識等同中陰身是太牽強了
經中並沒有這個解釋,是您自己把二者等同起來了吧。
「六識」和「六識身」不一樣
你大概是錯以為 12因緣第三支「識」是指 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事實上,12因緣第三支「識」並不是指 六識
我並沒有把六識等同中陰身
我說的是,12因緣第三支「識」就是「六識身」或「中陰身」
六識 和 六識身 不一樣
「六識」和「六識身」如何不同?
不知您由何得知「六識」和「六識身」不同?
您有個別的解釋嗎?有經文說明他們是不同的嗎?
六識身 指「意」
《瑜伽師地論》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
《六識 和 六識身 不一樣》是錯誤說法
12因緣第三支「識」就是「六識身」或「中陰身」
。。。。。。。。。
以上說法是錯誤的。
中有 梵文:antarābhava,又稱作中陰、中蘊、中有身、中陰身,佛教術語,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後,到下一期生命開始之前的中間存在狀態。
中有 -- 屬於三有(欲有 色有 無色有)之一,是12因緣中的“有支”,不是“識支”。
《大毗婆沙論 卷60》 如說四有。謂本有 死有 中有 生有。
《瑜伽師地論》 欲有云何。謂欲界前時有。業有。死有。 中有。生有。及那落迦 傍生 餓鬼 人 天有。
觀法無我
中陰身 屬於「識」支
將中陰身解釋成12因緣的「有支」,這完全是你自己在編故事。根本無任何經文曾這樣講
《長阿含經》若識不入母胎者 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雜阿含經 640》中陰眾生 來入母胎。
從上面2句經文 可以得知,來入母胎的是識,亦名中陰
中陰入母胎後,接著才有「名色」支
可見,中陰存在於「名色」支之前。所以中陰根本不可能是「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