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大開眼界 on Fri, 2022-10-21 00:46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大開眼界
現今佛教信眾 常習慣互相稱呼為「菩薩」
這讓很多人認知不清,錯以為佛經也是這樣用。其實並非如此
佛經從來不會稱凡夫 為菩薩,因為每種稱呼都代表一種境界。不能亂用
之所以被稱為「初發意菩薩」,表示祂已經不是凡夫,才能稱為「菩薩」
如果未達菩薩摩訶薩的境界,佛經絕不會用「菩薩」稱呼他。
所以不應該將「初發意菩薩」亂解釋為是凡夫。
依佛經來說,即然是「菩薩」,就不會是凡夫
這是讀佛經應該有的認知。不應該將世俗說法 亂套用到佛經的解讀上
初發意菩薩=初地菩薩
初發意菩薩 已解脫輪迴
《佛説大集會正法經》
當知是名初發心菩薩.......彼初發心菩薩於六趣輪迴已得解脱。
佛經說, 初發意菩薩已經於六道輪迴 得到解脫
清楚說明, 初發意菩薩絕不是凡夫
佛法禁止「凡夫度眾」
之所以要釐清「初發意菩薩」的身份,是因為若誤認初發意菩薩是凡夫,這將連帶對佛經做出錯誤解讀。
《大智度論》:
或初發意菩薩行六波羅蜜,行業因緣,得身相似佛,教化眾生。
若錯解初發意菩薩是凡夫,你對上面經文的解讀將會是「凡夫也能度眾」
這種說法有違佛經,因為佛經說:凡夫度眾, 是一種自不量力的行為
《大智度論》
先求自度,然後度人;
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相與俱沒!
初發意菩薩已經不是凡夫。所以祂根本不是「凡夫度眾」
初發意菩薩已入「菩薩位」
這都清楚明白告訴人們,初發意菩薩並不是指「一般初發心的凡夫]
「積非成是」的觀念
將初發意菩薩當成是一般初發心的凡夫,這是現今的普遍認知。
追究其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信眾互相稱呼「菩薩」】所引起的誤解;另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對「初發意」三個字自以為是的解讀。
人們自作聰明, 自作解釋:只要發心學佛,皆可稱為「初發意.初發心」
熟不知, 「初發意」其實是在指,斷無明後 首次能發起菩提心。
凡夫並沒有能力發起菩提心,因為凡夫用的都是攀緣心。
菩提心 只有在斷無明後 才會顯現。因此能發菩提心的人, 都是已經超越凡夫位的聖者
查 佛學辭典 應該有幫助
[佛光大辭典]
◎初心
梵語nava-yāna-sajprasthita。全稱初發意、初發心、新發意、新發心。指初發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首楞嚴經卷一(大一九‧一○六中):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
(參閱「新發意」5468)p2789
◎新發意
(一)梵語nava-yāna-sajprasthita。
又作初發意、初發心、新發心。略稱新發、初心。即新發菩提心而入佛道之謂。
新發意之菩薩相當於五十二位中之十信位;以其修學佛道日淺,故又稱新學菩薩。
維摩經卷中(大一四‧五四六中):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大智度論卷六十一(大二五‧四八九下):
般若波羅蜜隨喜義,不應新學菩薩前說。何以故?
若有少福德善根者,聞是畢竟空法,即著空作是念:
『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者,我何為作福德?』則忘失善業。
以是故,新發意菩薩,先教取相隨喜,漸得方便力,爾乃能行無相隨喜。
此因新發意菩薩學解未熟,故不宜對之說般若無相之理。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大品般若經卷一習應品、十住毘婆沙論卷十二助念佛三昧品、淨土十疑論〕
建議將論述完整寫成一篇即可
大開眼界法友您好:
建議您將論述完整寫成一篇即可,而不是以洗版方式連續張貼自己的意見,畢竟討論區是供大家互相討論的園地,謝謝配合。
避免望字生義
並不是經文有「初心」兩字 就一定是指「初發心菩薩」
「並其初心」這四個字 就已經告訴你, 這不是在指 初發心菩薩
神通
佛經既然稱其為「菩薩」,就表示祂們不是凡夫
你所貼的三種經文 都沒說 新發意菩薩是凡夫。所以你不能藉此證明新發意菩薩是凡夫。
根據佛經,好像是要到第五地才能隨意發起神通。新發意菩薩尚不能隨意發起神通,並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