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匿名法友 (not verified) on Sat, 2017-04-08 05:30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西心向
各位師兄好。我最近在研究無我的問題。五蘊變化不息,故無自性。我理解這個不是問題。但是,當涉及到前後世和業報的時候,我就不能說服自己接受無我的概念了。
我們知道,業是過去所作的行為,它將在未來某一時間產生果。同時業報有明確的指向性。那麼,張三無自性,李四無自性,但是張三在某一時刻所作的業,一定會報在某個張三的身體和意識的遷流的遷流的遷流……身上,而與李四無關。
從無我的角度,我們可以說受報的那個生命和造業的張三,不是同一個。但是不論這二者的關係如何變,也不會作用到由李四所演變的那一系列生命上面去。不論站在勝義諦還是俗義諦上,不論以凡夫角度還是以聖者角度,兩個生命都不會是同一個。
那麼由此可知,應有一個將張三與李四、王五及其他一切眾生區分開的東西,而且這種區分關係應是常。因為不論生命如何流轉,張三一系的生命與李四一系的生命一定不會互相錯亂。如果我是外道,我就會提出這點來攻擊無我,但當我想到這點後,我發現自己沒法維護無我論了,請各位師兄指點。
如果將 「區分於其他眾生的關係」定義為我,那麼它不涉及色法
如果將 「區分於其他眾生的關係」定義為我,那麼它不涉及色法識法,因此通常的無常分析對它不起作用。生命在變,區分關係不變。並且這種關係是獨一的,也不存在「多個我」的問題。雖然這個定義在邏輯上涉及「我和其他眾生是一對相對概念」的問題,但這個細節不影響定義。相對概念是同時生起的,而不是前提與推論的關係,因此無法用「既無我,自然就無其他」來消解。
沒有我~真正就是每一瞬間不落入我想~念念無想~事物來時不起
沒有我~真正就是每一瞬間不落入我想~念念無想~事物來時不起分別~不起物~我~分別念~起了就落入有想!!!不入時間之前後想~這樣怎會有~此是業~此不是業~的概念?~有業報而無受者~也是不知所云的強解!
會問這問題~包括有答案的理解或無答案的疑惑~都還是"我"啊!~
無我無無我
所謂的無我並不是說任何時間、任何事件都不起任何的心念。如果是這樣,那麼所有修行的目的就是把自己變成植物人。 這樣如何去思維法性與利益眾生?
真正 無我 的意義是 任何時間、任何事件都不起任何的自我執著心念。放下 我 的執著 , 才能明心見性 。 就如同 空性 ,不是說"沒有或不存在" 的 空 ,而是說 一切事件因為是 緣起性空 的本質,而"確定性不可得" 的空 。 一切事件的定義是我們的 心意識 造成的 。離開了我們的 心意識 ,一切事件的的本質是不具有任何意義存在 。然而 ,活在這個世間對一切的事件必須要付予其定義才能夠處理 ,否則把自己變成行屍走肉的存在 ,絕不是佛法的本意 。因此 ,不論是 空性 或 無我 是指不執著於自己的 心意識 對一切事件所定義的意義 ,不是絕對的 空 與 無我 。也就是 修行不即是你的心意識 ,但亦不離你的心意識 (這就是在大般若經裡輾轉反覆出現 不即是法亦不離是法 的論述)。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華嚴卷第十八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會有惑是因為思想(行蘊、心所)還沒和識蘊分離
在內心“覺有情”
回應「在無我的前提下,如何解釋業報不爽?」
有關「無我的業報觀」,確實是值得大家深入研討的課題,它雖可從世間邏輯思辨之方向討論,但就佛法的終極關懷來看,最重要的還是宗教生命的探究以及煩惱解脫(三世輪迴及超克)之嚴肅論題。
一、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的面向觀察:從世間之譬喻(數學的角分符號 A'、A"、A"')來討論「三世輪迴」(生滅無常+相續→不一不異)
以下試舉日本原始佛教權威學者木村泰賢於《原始佛教思想論》引述歐洲學者李士特魏慈夫人(Mrs. Rhys Davids)之看法供參考(印順導師曾於1937年參閱日本高楠順次郎與木村泰賢合編的《印度哲學宗教史》,木村泰賢著的《原始佛教思想論》,……這幾本書對於導師探求佛法的方法,有所啟發):
二、佛教經論的開示及導師的闡述(第一義:無常無我的輪迴觀):
【筆者按:此處《雜阿含335經》(第一義空經)所說的「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可以白話解說為:眾生的生死輪迴相續,其間只是「這一生的五蘊(名色)」一期生命結束,緊接著因眾生的「後有愛」而執取「下一生的五蘊(名色)」,這只不過是「無明、愛、取等十二因緣」的造作業報而已,而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在輪迴。南傳上座部則稱為「只有名色相續變化的活動組合的業報活動而已,沒有真實不變的我存在」。】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首先。同一時間而言,是只有一個自我存在,在相續時間講,前念
嗯...觀察確證五蘊六處,身心世界中,無一獨存且真實不變的我存在,指的可能不是跟有我對立的那個無我
這個實有自我的見解,對一般人來說,其實還蠻堅硬的,當然依釋迦佛所說的事理,被這個觀念綁住的結果,就是自我中心,生死流轉。以證悟,思想己經解放的人來看,可能會覺得一般人剛強難化,很偏執,又說不通,當然可能也會想他自己以前也這樣,可以同理。當然自己也是初步相信釋迦佛說的,也慢慢在了解。從相信到改變,到有了體驗,建立堅定的見解,點點滴滴。....或許想想,我為什麼會是現在的我,他為什麼會是現在的他,天為什麼會為天,地獄旁生惡鬼為什麼是地獄旁生惡鬼,須陀洹為什麼是須陀洹,佛為什麼是佛...我想佛即使理解了萬象的本質,也了知一切差別變化的因緣,也還是在尋求正確圓滿的知見,沒有因此懈怠下來,所以釋迦佛,是如此這般是釋迦佛,不是本來就是佛,我也不是本來就是我。
關鍵在把相對的存在,當成是絕對的存在..當然法性可能是唯一的絕對
應該這麼說,我師傳說。吃了九顆包子,吃到第十顆飽了。那我很聰明,那我下次可不可以就吃最後那顆包子就好了。啊...沒有前九顆,光吃編號第十的那顆包子,還是不會飽啊。造業跟受報的人,基本上有人很相信,兩者都未曾真實的存在過,但這兩個標籤之間,在時間上,有前後的關係。離開此(張三),彼(李四)就沒意義,離開彼,此就沒有意義。就釋迦佛的教理上,大概是否定有一個不變的生命在生死流轉。當然釋迦佛是說緣起義甚深...就對機緣未到的人就不好理解...應該也不是靠印心,以心傳心就可以傳達的。而且事相上,也沒看過顯現解脫者境界的人,活生生在那過。沒有慧眼可以識英雄...^^..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研究張三,不能只探討張三。沒法單獨觀察一個對象的變化來討論...需要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洗鍊而簡擇之....結論應該是不斷適應時空變化而變化著,證據到那裡,案子辦到那裡。可能昨是而今非,今是而昨非。所以是的對面其實不是非。雖然應該時時常拂試,勿使惹塵埃,可是其實迂泥能生淨蓮,所以也是好泥。最後結論就說,其實沒樹也沒台,看你怎麼看,怎麼說,後果自行承擔。....是聽說前面要先持戒修福..端正品格行為,不會障礙自他,一個stage一個stage累積條件,再去長養慧命比較不會中途犯大錯,還沒渡過去,就先淹死,被老虎咬去之類的。
如何理解「有我」「無我」?
西向心先生所問的這一個問題:應該以唯識宗的觀點來解釋,最為透澈。所謂的「識」,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第七識)以及阿賴耶識(第八識)。有情之所以錯誤地認為「有我」,是因為阿賴耶識(第八識)的見分,為末那識(第七識)所堅固持執著,因此錯誤地認為「有我」,所謂「我愛執藏」。如何實證「無我」的真理?阿賴耶識,持而不失諸法種子(阿賴耶識體義具三藏:能藏、所藏以及「執藏」)。阿賴職識,持而不失諸法種子,受到諸識之所熏習,其見分又被末那識(第七識)所執,誤以為「我」,致使無邊有情流轉生死,無始相續,甚深廣大而不可窮詰。所謂的「無我」,就是要將末那識執著阿賴耶識見分的這個執著,轉識成智(請注意:一般學佛我所謂的「破我執」,太過粗略不真,應該是「轉識成智」);將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更重要地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到達「八識」轉成「四智」的境界,就自然而然地將「有我」我自私觀念轉成「無我」的智慧了。一般人對有我無我的意涵瞭解,太淺薄了;必須從唯識學上理解,道理上才說得通。
深信緣起
或許深信緣起,相信自己的五蘊身心和他人一樣,都是宿業與現緣所招感,無常無我,世界是共業共造,大概就等同於相信無我。現在是覺得很多事要應才施教,有好的老師引導。學生要找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立下志願去學習。畢竟緣起(十二因緣)跟性空(空無我)互為充要條件...
般若心經應該是菩薩證入空性的體驗,這段文字對我們理解佛法有沒幫助其實不太曉得,可是聽說有人念了有感應,不知是由念生定,還是真的很靈感之類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可能主要的目的是要我們遠離諸邊邪見。引導我們,真理不在那個有自性分別的那個方向(邏輯上的互斥律,對就不會是錯,不是對的就一樣是錯的)。不能離二邊而說中道,就連門都進不去。釋迦佛跟我們不同的地方,應該就是理性原則的不同,就是三法印,無常,無我,空。當然,除了見不同之外,愛的斷除也是有差別。所以他是他,我是我。緣起的也還是緣起,所以自性空。
我師父以前有講,煩惱緣起時,能夠起覺察是觀。能夠歸納分析,有心得收獲是慧(導師有寫一本以佛法研究佛法)。能隨緣如理做恰如其分的選擇,採取後續的行動是智,有意志堅持下去是勇猛精進。當然前面最好是有止的基礎。要修好的定,最好有信戒為基,人格品行要先端正到比較良好的情況。有點像要訓練前,要先把身體的傷養好,確定各方面功能正常,或者採取妥協的做法,不然練下去會傷的更嚴重。想想學佛也是久病成良醫~~
師父說五乘共法是在世俗知見當中求增上的生活型態,三乘共法是出離世間求究竟解脫的生活型態,大乘不共法是在入世的生活型態當中實踐出世的道理,得進一步旳認知,見解。以時間上,品行,學問,待人處世,像要上大學,必定先經過小學,中學,高中的階段次地修習,比較不會退轉或走偏。跟別人比,有的跳級小學直接讀大學,依道理來講是以前有修。跟自己比是一定照步來,一層一層打好才往上爬。以空間上分類三類法門,在動機,目標上是所差別,方法是必然需要經過體證空無我。向上可以入佛知見,中間可以解脫自己,向下可以啟發思考,分辨善惡,生一切無漏善法,就佛法一開始孕育在印度文化,很多是既存的概念,經過釋迦佛學習消化後,以無漏清淨慧淨化,深化,廣化,不斷隨時間空間遷流變化。佛滅度後,法流傳到那裡就會跟當地的文化結合,使文化開始有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脫的作用。
無我?我是甚麼?
請問"無我",指的是沒有我?或是我是空性?
空性是慧命,一切具足無所缺漏;能自在。
沒有或有則是福報或業力的心識分別;能輪迴。
回應「我與無我」
「我與無我」是甚深難解的,或許大家可以反復仔細地參閱及思惟印順導師以下詳盡的解析及釋示(要先了解印度宗教哲學界對於「我」的定義,才能理解「無我」):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從思想即能觀無我
從思想即能觀無我2
人的五蘊無自性,但妙覺明心在呀,如
人的五蘊無自性,但妙覺明心在呀,如:10歲的孩子成長為50歲的中年人
現在縱然換個身軀,也還存在
而無我,指的是去我執,我見,我相,這學習界分別觀,無常十想,會了解,漸漸處世看淡,對真假不再執著,不再向外尋求,能內省,換句話說,唸佛的我是誰?
朋友,你的思維打結了。因為,你將"造業者"或"受業者",與
朋友,你的思維打結了。因為,你將"造業者"或"受業者",與"業"分開(相對)來看。"造業者"或"受業者",這兩個名詞,本身就是錯誤的。業,只是變異,變異中卻不知不覺中,又冒出"怎麼搞的?我怎麼在變異中?",這個冒出,就是無名。簡單說,我們與生俱來的這個身心,就是無名,就是業,就是我。
* 很榮幸,與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