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累積在身體的業力

佛教講身口意三業,這三業當中「意業」為最重,相對的身、口二業是較輕的。

情欲、情義與慈悲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情」低下的品質表現是「欲」,情欲的染著與貪愛,包含心理與生理不同層面,心理是佔有欲,包括支配和控制的欲望,而表現在身體的,則是生物性本能的顯示。

葷食是障道法

先前數篇談佛教素食觀的文章,可知佛教的「三淨肉」關乎「乞食」的沙門傳統,因無分別、不執著而平等受食;然從護生的慈悲心以及少欲知足的清淨心來說,佛教是主張素食的,或至少是傾向素食的。

「但求來世再遇君」

來生觀之於今生的影響與效益

「為知識而知識」

余英時先生在訪談中說他的學術研究純然是「為知識而知識」。「為知識而知識」這樣的立場,或具有正反兩種解讀的可能,若就負面意涵來講似乎太自我中心,只求滿足一己所好,而不關心人類社會的貢獻與否。 

去貧與守貧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以淡泊生活為修行選擇,例如天主教神父以守貧」(poverty)為信仰實踐的信念,視錢財為身外之物、非個人所有,一切物質擁有都收歸於公,佛教的法師亦然,宗教師理應樂於當起「貧僧」。 

古今修證之根機差異

初期佛教漢譯《阿含經》及南傳《尼柯耶》典籍中,有不少聽聞佛陀說法「言下頓悟」的記載。然而此「聽聞即解脫」究竟是否可能?或者如何可能?聽聞佛法而即刻開悟,是否適用於現代人? 

人鬼殊途

佛教說「人身難得」,然而佛教又說身體是一具「臭皮囊」,既強調人身的重要性,同時也表示色身苦、空、無常、無我之虛妄不實。 

印順佛學影響下的台灣佛教

印順佛學影響下的台灣佛教

20221130日晚間進行一場線上演講,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東海大學嚴瑋泓教授邀請和主持,講題為「印順佛學影響下的台灣佛教:從聖嚴法師與證嚴法師談起」。對於當今台灣佛教接收/受印順佛學的兩種模式,或可以聖嚴法師和證嚴法師為代表,結論指出:

「為佛教,為眾生」之於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承傳開展

「為佛教,為眾生」是證嚴法師念茲在茲的核心信念,為此畢生堅守,信受勤奉行,可以說靜思法脈的承傳、慈濟宗門的開展,密切關乎此核心信念。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