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為道、為學、為利

為道、為學、為利

聖嚴法師說:「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在我學術的路上一直有把這句話惦記在心。依此展演進一步的理解,第一流的學者是涵養人格,第二流是追求知識,第三流卻是逐名追利;三者大致是為道、為學與為利的區別。

吃素也是殺生嗎?

吃素也是殺生嗎?

「吃素也是殺生」,這是一些葷食者所會採取的立場,一個簡單的推論邏輯──

前提:植物也有生命;

結論:吃植物是殺生。

「三淨肉」之不得已

「三淨肉」之不得已

佛陀是否真主張「三淨肉」可食呢?佛陀固然可以接受三淨肉,或者說佛陀允許吃三淨肉,但絕不是鼓勵吃三淨肉;三淨肉之可食乃是情非得已之方便權宜。

斷念即解脫

斷念即解脫

在佛教的修行中,「心念」無疑是最重要的。有什麼樣的心念即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行為成為習慣,久而久之形成業力習氣,也形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甚而認為「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因此佛法修學所重即是心意識的覺知與觀照。

誠心祈三願

「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乃是慈濟長年以來理念追求(證嚴法師的三個願望)[1],如慈濟的素食猶似慈善、環保、賑災等一樣,可說是人心淨化的實踐方式,寄望「共善」的力量來促進社會祥和,進而消弭天災人禍。

信仰與修行

一個人有信仰就等於有修行嗎?信仰是否等於修行?信仰的實踐固然可以是一種修行,但有時有信仰不代表就是有修行、在修行。 

在緣起中緣起

在緣起中緣起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佛教義理的開演可說是「緣起」的不同詮釋,從最初阿含教法之「業感緣起」,到大乘三系之「性空緣起」的中觀、「阿賴耶緣起」的唯識以及「真如緣起」的如來藏,以及到中國佛教華嚴宗的「法界緣起」等。(可參《佛光大辭典》「四種」)

真理合乎人性

真理合乎人性

如果一道理是正確的、真實的,卻不是人所能認知而理解的,這樣的道理不免失去意義,或僅是憑空的想像與猜測,落入某種玄學式虛論,或者乞靈於神秘式的感通感應。

惜福不執福

惜福不執福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福德因緣,任何的食衣住行等物質上的享有,都是一種福報,乃至於健康的身體、端莊的五官,都是福報的象徵。 

接受自己的不圓滿

接受自己的不圓滿

萬丈高樓平地起,菩薩的修行即是從平地而起,不需要一步登天,初發心菩薩的特質是「具煩惱身,悲心殷切」,這意味著菩薩必須面對自身的不圓滿,並接受之,也正因為不圓滿,甚至是惡的缺陷、缺失,才能留有空間讓自己進步。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