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東方哲學研究的主體性

東方哲學研究的主體性
過去兩百年間西方現代化進程遙遙領先,特別是科技的發達帶給人類文明翻天覆地的轉變,依著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有著知識霸權之傾向,以西方的學科知識來界定和解讀東方,例如哲學即是。

何謂心靈研究的專家?

何謂心靈研究的專家?
心靈研究的專家當不限於科學界之認定,一如身體研究的專家不限於只是生理學家,畢竟身體所指涉的範疇遠比生理學研究的更為寬廣,生理學家未必足以稱為身體或身體研究的專家而當之無愧。

教學首重思考

教學首重思考
大學教育首重於獨立思考,當中包括批判思考和創新思考的訓練;或可說,獨立思考顯示出「破壞」與「建設」的兩面,分別是批判思考與創意思考。

為己之欲 vs. 為人之愛

為己之欲     vs. 為人之愛
一個人孤單的時候想到有伴真好,結婚生子後諸事紛陳卻感嘆一個人真好,如錢鍾書所說:婚姻猶如「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卻想進來。不只是婚姻,人生諸多經歷皆然(如求學、工作等),皆在一圍城中,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

回歸身體

身體轉向
不管快樂或悲傷都要呼吸,當然也都要飲食、睡眠等,身體是生命的原初點,回到身體的基本需求,也可說是回到生命的中心軸、根本處。

「我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

「我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
雖然我不是基督教徒,但基督教誨的部份語句卻深印我心;雖然我的理解未必全然符於《聖經》原意,但在自取所需、自得其解下一樣得到啟發,「我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就是其中的一句。

福禍難料

福禍難料
失去令人悲痛,但得到又何嘗一定是好?得到亦有可能是另一失去的開始,等著下一次的受傷,因為無常世間,得到或擁有可能都是騙局一場,待幻滅失去後被高舉重摔,延長或延後苦痛的折磨。

「應用佛學」三向度

「應用佛學」三個可能向度
人社院要我成立研究中心,原擬名為「當代佛教研究中心」,但有其他老師也青睞此名,於是我改為「應用佛學研究中心」。

知覺與覺知

知覺與覺知
心意識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是重要觀念,相對於西方學界重於「知覺」(perception),以感知(feeling/sensation)、認知(cognition)、經驗(experience)等研究為主;東方在「知覺」的基礎下亦強調「覺知」(awareness或enlightenment),如王陽明認為「心」是「身之主」,以「虛靈明覺」、「本然之良知」來說明「心」即是其例。此外,佛之所以為佛即在於「覺」,「覺悟」成為佛教核心,禪宗因而以「迷悟」為「凡聖」之別,所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明心見性」等無不是重於「覺」。

缺陷是人生中的一部份

讓缺陷成為人生的一部份
不久之前眼鏡摔在地上碎裂一小片,本想到眼鏡行重新換配,但心想把這破裂的邊角用三秒膠黏貼回去試看看;結果尚稱滿意,只是偶會看到裂痕。由於只是家居使用,覺得一切還好,至今已有數月之久。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