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涅槃不落「有無」之論斷

涅槃不落「有無」之論斷

《中論》〈觀有無品〉中說:「佛能滅有無,如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以及「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可知相對於一般人之或依有、或依無,龍樹指出「離有離無」或「非有非無」才是佛陀最終的主張。同樣地,在〈觀涅槃品〉中,龍樹也論證涅槃非有非無;其透過歸謬、類比等論證方式,先假設涅槃為有(或無),而推導出其矛盾。涅槃有既不成立,涅槃無也不可得;[1]最後歸結說:「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無。」如此,斷有斷無或非有非無的主張或境界,表示《中論》對涅槃的結論。

再談「永恆懷念」

 
印順長老認為「大乘佛法」興起的主要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這裡「大乘佛法」興起,主要是指「大乘佛法信仰」的興起,談的是「信仰」之發展源流,此問題既可以從學術立場來考究,亦也可以從信仰觀點來解釋,然兩者的理解路徑自是大不相同。

永恆懷念

 

曾在課堂上介紹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讀到大乘佛法興起的推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這樣的懷念是通過情感的,如此就有想像的成分,而且離佛陀的時代越遠,想像也越多;換言之,大乘佛法可說是理想投射後的信仰產物。

信仰難有真偽

現今學術研究「求真」,透過歷史考證、文本分析等方法,判定一些佛典為「偽經」(如《地藏經》、《楞嚴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也常聽到學者論斷一些佛教信仰傳統或型態為「相似佛教」、「偽佛教」或「不是佛教」等,例如中國­「支那內學院」、日本「批判佛教」等即有類似宣稱。

感官收攝之美

佛教美學--感官收攝之美
眼耳鼻舌身是我們的感官,許多人依著感官去感知這世界的美,例如畫家之構圖作畫、音樂人之譜曲歌唱等。既以眼根、耳根等之運用作為一種長才或專業,其眼、耳必有過人之處,見人所未見、聽人所未聽;因此畫家對於色彩、線條等之敏銳度通常比一般人高,音樂人對聲音品質的要求也超出常人。

東哲西傳

東哲西傳
邱陽創巴(Chögyam Trungpa)仁波切是在西方世界弘揚佛法的先驅之一,他數十年前曾說:「佛教將以一種心理學傳來西方。」而邱陽創巴仁波切本身也以心理學的語言把佛教推介到西方。

「空」之兩面刃

「空」之兩面刃
廣為流傳的《般若心經》在一切皆空的觀點下,闡明色與空兩者間相即不二(或稱「色空不二」);但同時也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遮遣生滅、垢淨、增減等對反概念。可知,僅就《般若心經》而言,其可說存在著「離於兩邊」的思想,但也有相即不二的命題,而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淺談佛教懲罰觀

淺談佛教懲罰觀
人若是犯錯,通常必須接受懲罰,其中大錯大罰、小錯大罰,以符合「比例原則」。這樣的懲罰有兩種目的,一種往好處想是實現正義,壞處說是藉機報復,另一是教化導正,背後有幫助他、希望他好的慈悲目的。

病苦為最

病苦為最

杜正民老師日前溘然辭世,他「抗癌」已有十多年歷史,同學傳來一篇他的現身說法(見201611月《人生》雜誌399),分享他的病痛經驗。他說那種疼痛,如常人所說痛不欲生、苦不堪言,讓他有瀕臨死亡之感,生活一切幾乎就只有痛,甚至無法呼吸,只能在痛與痛之間搶呼吸;所幸在佛典中也有類似的疼痛記載,讓他有轉化、調適的所依。

覺知呼吸

覺知呼吸
日前翻讀法國女性主義哲學家Luce Irigaray談「呼吸哲學」,她提到呼吸有兩種,一是活力呼吸(vital breath),另一是靈性或覺性呼吸(spiritual breath),前者是生命賴以維生所須的呼吸,後者是心性修煉層次的呼吸。
 
一般未經訓練的呼吸,是為活命而呼吸,這樣的呼吸主要是「胸式呼吸」,透過鼻子讓氣息規律的進出肺部,但經有意識的鍛煉,如把重心放在腹部起伏,則成為腹式或丹田呼吸。既然氣到丹田,這樣的呼吸自是深沈、厚實的,吸足吸飽不只對身體健康有益,也兼具穩定心靈的功能。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