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經重於勝義的現證。在這一原則下,「依於法性」,「依於勝義」,顯示發心、修行與佛的果德。大乘經的出現,與論究「佛法」而發達的論書——摩呾理迦(māṭrkā),阿毘達磨(abhidharma);範圍僧伽的毘奈耶(vinaya),關係不大,也就很少的論到。當然,在「大乘佛法」發揚中,也漸漸的為大乘經師所引用。特別是大乘論師,面對(聲聞部派的)現實佛教界,不能不加以考慮。對阿毘達磨等論書,龍樹(Nāgārjuna)在《大智度論》中,也只多少引用。西元五世紀初,鳩摩羅什(Kumārajīva)「常歎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比也」!」(《印度佛教思想史》,p.341)
學術訓練
過往我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也認為這樣的不拘小節是優點,一種正面的人格特質,然而卻也養成苟且隨便,因循潦草的習性,在待人處事的許多環節受傷或吃虧。
大孝終身念師恩
證嚴法師曾以「慧命導航師」,形容印順法師在其學佛歷程中的重要性乃至關鍵性。證嚴深受中華文化傳統影響,孝道禮儀一直是她自持和教化的重點,尤其大孝終身慕父母、念師恩,證嚴對印順惦記之深、感念之重,亦不時在日常開示中表露出來。證嚴法師對於印順法師的惦念,大致可從以下五點來說:
「更重菩薩大行」
對於印順法師的追隨或繼承或可分有兩個向度:一在於佛學思想或佛法見解上,另一是菩薩信念或大乘精神的認同,兩者之間並非是截然二分或僅取其一,只不過深淺比例各有不同,有偏重佛法見解、有強調菩薩信念,也有兩者兼而具之。
重省師徒之間
師徒之間的傳承關係、師徒情誼,一如世俗中有血緣、血親關係,佛法中所說的為法脈傳承,不僅是己身所從出之剃度形式,更有信念價值的一脈相承。此以道為親之以道相交、以道相謀,象徵共同的理想志願,依此所締結的關係,乃不同於世間的俗情維繫。因此佛門中時有法子與弟子之別,傳法未必都是自己弟子,相對的非自己親剃的弟子亦可於傳法之列。[1]證嚴法師也曾向昭慧法師表示:其為法徒、法子,而自己是弟子、徒弟。[2]
「印順學派」的範圍
證嚴法師之是否歸於「印順學派」,曾為當今台灣佛教界、佛學界關注並提出討論(可見邱敏捷《「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訪談錄》,台南:妙心出版社,2011年。),然其問題之本身(如「印順學派」概念本身)亦有開放討論之空間。
印順導師於廣五蘊論講記p127 有提到,「捨」是相應行法。 弟子曾於于凌波居士的解釋說「捨」是不相應行法。
1:應該怎麼去理解呢? 還有,不相應行法是不是只有24種? p132有講到修到四禪時「捨、念清淨」,不是有一個捨嗎?三禪裡面也有行捨,都有一個捨。
2:於三禪都有一個「捨」應該怎麼去理解呢?
導師在成佛之道中,講到精進波羅蜜時,說:「勝解堅固力,歡喜休息力,能修於四力,精進不為難!」
請問:此「四力」的經論出處為何?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