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慧」配「智德」再配「般若德」比較沒問題;但其他的配對,可能還要斟酌。
- 先談二類三德是否全同?
- 第一類的三德:智德、斷德、恩德。
- 「斷德」比較重在斷煩惱習氣。
- 「恩德」似乎重在恩澤眾生。
- 第二類的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 「解脫德」:重在不為惑業所繫縛而解脫生死得大自在。(似與「斷德」相近)
- 「法身德」:「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證得最清淨法界。《攝大乘論講記》p.472說:法身德是般若德、解脫德二者的總和。因此,導師於《勝鬘經講記》p.35僅說:「般若即智德,解脫即斷德」,但沒有明確說到「法身德即恩德」。或許「法身德」與「恩德」切入的角度不盡相同吧!
- 第一類的三德:智德、斷德、恩德。
-
- 再談三心(空慧、菩提心、慈悲心)與第一類三德(智德、斷德、恩德),
- 「空慧」配「智德」。(我覺得或許也可以配「斷德」,因為「二乘若智若斷即是無生法忍」,斷惑與智慧有密切的關係)
- 「慈悲」配「恩德」。
- 「菩提心」配什麼好呢?「菩提心」含「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如果僅配「斷德」合適嗎?※「菩提心的類別」,參見:印順法師《學佛三要》p.97-98
- 願菩提心(重於起信發願):發菩提心,首先對於成佛度眾生,要有信心,要有大願。由於見到世間的惡劣,見到眾生的苦惱,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也唯有修證成佛,才能淨化世間,拯救一切眾生。於是發廣大願,願盡未來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由此信願而發心,稱願菩提心,或信願菩提心。
- 行菩提心(重於從事利他):主要是指受持菩薩戒法,菩薩戒一名菩薩學處,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菩薩即以此無邊戒行,實行菩薩道。
- 勝義菩提心(重於般若證理):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證到真如實相。這真實智境,沒有時空相,沒有青黃赤白相,沒有心識相,經中常說為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此非彼,不可說,不可念等。
- 三心與第二類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導師於(《成佛之道》p.265)說:大乘法,本是著重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所以也就揭示了:究竟無上的志願──菩提心;普遍平等的同情──慈悲;徹法源底的智慧──空慧,為大乘行必備的通德。因此,大乘法行,就是使人類特勝的德性淨化(俗稱昇華),使他融和進展而到達完成。成佛時,菩提心成法身德,慈悲心成解脫德,法空慧成般若德。
- 再談三心(空慧、菩提心、慈悲心)與第一類三德(智德、斷德、恩德),
參考資料:
- (《勝鬘經講記》p.37 - p.38):
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已到難伏地,是故禮法王。
此讚解脫德。眾生為惑業繫縛而受生死的苦果;佛能不為惑業所繫縛而解脫生死得大自在,成解脫德。
「降伏」,是使煩惱與染業不起。伏本是對斷說的;伏是暫時的壓抑不起,斷是連根拔除,徹底解決。但經論中,也有名伏為(暫)斷,以斷為(永)伏的。這裡說的伏,也是指究竟斷說的。「心過惡」,總指內心的一切過惡,主要的是煩惱根本。這一切都徹底的解決了,所以說降伏心過惡。
「及與身四種」,是說又降伏了依身的四種過惡。佛法所說的身,含義有狹有廣。狹義的身,是身根;廣義的身,是根身──五根都名為身的。或對口意說身;或對心說身。今對心說身,這是廣義的。凡通於身口,而表現於行動上的,都屬於身,就有殺、盜、淫、妄的四種過惡。這四種過惡,在家的五戒,沙彌的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都以此為根本戒的;其他的戒,大都是這四惡的方便、眷屬。但能究竟遠離而清淨的,唯有佛。遠離身心的過惡,而究竟清淨,即顯示了佛的解脫德。
- (《勝鬘經講記》p.168 - p.169):
唯佛證得最清淨法界,才是無餘清淨。阿羅漢辟支佛的戒定慧功德,菩薩的悲願六度功德,都未究竟,所以「名成就有餘功德,非一切功德」。此中,解脫約解脫德說,清淨約法身德說,功德約般若德說;三聖都是有餘而非究竟的。
- (《攝大乘論講記》p.472):
只是一個出障圓明的正法身,從它的離垢寂滅邊說叫果斷,無住涅槃──解脫德;從它的智圓德滿邊說叫果智,無上菩提──般若德。這兩者的總合就是法身德。本論總攝三德為二果,特別注重在圓滿的無分別智,所以就在這智果中,開顯法身。
- (《勝鬘經講記》p.33 - p.35):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
讚佛德中,先總讚。古德謂以此為讚佛的化身,與下一頌合為讚法身德。..........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此下有三頌是別讚。一般都以三德讚佛,即一、智德,二、斷德,三、恩德。真常大乘經的讚佛,也有三德,如《大般涅槃經》說: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脫德。般若即智德,解脫即斷德。《涅槃經》稱此為『三德秘藏』,這三德是不一不異、不縱不橫的,總名為大般涅槃。勝鬘夫人見如來妙色身而別讚佛德,可約此三德解說。依本經說:圓具三德,即名『如來妙色身』。
別讚中,先讚法身德。讚歎佛德,也就是說明歸依的對象。法身,舊有二說:一、佛有二種身,即化身、法身。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這樣,法身是二身或三身的一身。二、法身即佛身的總名。所以說二乘名解脫身,如來名法身。這樣,法身是總攝佛身的。
- Printer-friendly version
- 134632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