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即是中觀者的所緣境乎?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中觀的所緣境?

在信解聞思時,就『以即色即空的空有無礙為正見』,所以「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不厭生死,不樂涅槃,成就大乘菩薩的正道。」(《佛法是救世之光》,p.203)

這『以即色即空的空有無礙為正見』即是中觀者的所緣境?

中觀者在修行過程中,似乎除了「緣起性空」「畢竟空」之理念外,並無所謂之「所緣境」。即便悟證,也還只是「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

Comments

佛教任何修行方法,均有所緣所觀之境,中觀也不例外。

導師判攝《中論》為《阿含經》之通論,《阿含經》所示「六根觸對六境,乃是人類共通現實存在的生命經驗」,《雜阿含321經》有云: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苦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導師的解說為:

佛說「一切」、「一切有」、「一切法」,只是現實的一切。十二處是一切,一切有的;離了十二處,就沒有什麼可知可說,可修可證的。那些離十二處而有所施設的——超經驗的,形而上的,在佛看來,那是戲論,是無關於實存的幻想。(《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92)

依據導師對於《中論》之科判即可知悉中觀行者所緣所觀之境(其中〈觀六情品〉,所緣所觀境即為「十二處」。而瑜伽行派之《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所觀境體為:五識身相應地及意地)

二十七品最初的兩頌,是作者敬禮釋尊,顯示佛說甚深緣起的大法,能離一切戲論顛倒,而得諸法的寂滅性。最後有一頌,是作者結讚世尊,讚佛慈悲說此微妙深法,令有情離一切見。中間二十七品,廣說緣起正觀。……現在判《中論》,不分大乘小乘,因為性空義是三乘所共的。初二品,總觀八不的緣起法,後面的諸品,別觀八不的緣起。總觀中,第一〈觀因緣品〉,重在觀集無生。生死流轉,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緣起;現在總觀一切法無生。第二〈觀去來品〉,重在觀滅不去。涅槃還滅,好像是從生死去入涅槃的;現在總觀法法自性空,沒有一法從三界去向涅槃。後二十五品,別觀四諦,觀苦是性空,觀集是性空等。一、觀世間(苦)有三品:(一)、〈觀六情品〉,(二)、〈觀五陰品〉,(三)、〈觀六種品〉。這是世間苦果,有情生起苦果,就是得此三者。本論所說的,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次第不完全相同,卻是《雜阿含經》的本義。六處、五蘊、六界和合,名為有情。這像《舍利弗阿毘曇論》、《法蘊足論》,都是處在蘊前的。這是有情的苦體,觀世間苦的自性空,所以有此三品。二、觀世間集有十二品(從〈觀染染者品〉,到〈觀業品〉),這又可分三類:初五品,明惑業所生;說三毒、三相(有為相)、作業受報的人法皆空。次兩品,明生死流轉;從因果的相續生起中,觀察他的無三際、非四作。次有五品,明行事空寂。說了世間集,就要進而談世間滅,但世間集是否能滅呢?顯示世間集的無自性空,諸行無常,無實在性,這才可以解脫;解脫也自然是假名非實的。三、觀世間滅有八品,初〈觀法品〉明現觀,觀一切法相,無我我所,離欲而悟入法性。次〈觀時〉等三品,明三乘的向得。要經過幾多「時」間,從「因」而「果」,「成不成」就!其實,時劫、因果、成壞,都是無自性的。後四品講斷證。斷證者是如來;所破的顛倒、所悟的諦理、所證的涅槃,是所;這一切是性空如幻的。四、觀世間滅道有兩品,就是觀諸法的緣起,離一切的邪見,這是本論的大科分判,茲列表如下」(圖表略,請自行參閱原書)(《中觀論頌講記》,pp.43-4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一樣要緣「蘊、處、界」,(觀)照「蘊、處、界」等皆空。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