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而現,現而無」即是「有依空立」?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導師在辨法法性論講記中提到「無而現,現而無」
「錯亂、雜染從何而來?就是無而現,現而無。釋迦牟尼佛開示佛法的方法論是這樣的,後代佛法的方法論,不一定這樣。有的說:眾生本有清淨的,不惑亂的,然後倒轉來說,為什麼成為雜染與惑亂,修行是返本還源,復歸於淨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從生死說到涅槃;從雜染說到清淨。雜染與生死惑亂,是世間現實的,這是現實人生所接觸到的。肯定了惑亂與雜染,然後從雜染到清淨,從生死到涅槃,從錯亂到不錯亂。不亂依錯亂而成立,清淨依雜染而成立;雜染與錯亂,依無而現,現而無,才能成立。所以在我們心起時,現起能取、所取,雖無而現有,似乎各立存在,是錯誤的根源,而是非如此不可的。
(《華雨集》第一冊,p.208)
這與佛法概論中說「有依空立」所論者,是否相符?甚至「有依空立」所含範圍更廣,不只包括「雜染法」,即「一切法」皆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三、有依空立:凡是存在的,必須依空而立。這是說:不管是存在的事物也好,理則也好,都必依否定實在性的本性而成立。這等於說:如不是非存在的,即不能成為存在的。又如凡是有的,起初必是沒有的,所以能從眾緣和合而現起為有;有了,終究也必歸於無。房子在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的過程中,就可見當房子存在時,也僅是和合相續的假在,當下即不離存在的否定——空。如離卻非存在,房子有他的真實自體,那就不會從因緣生,不會有這從無而有,已有還無的現象。這樣,從因果現象,一步步的向深處觀察,就發見這最徹底,最究竟的因緣論。」(《佛法概論》,pp.143-144)

Comments

(近法務較忙,回覆稍遲)

 

這論題可以分二方面來看

一、從釋迦牟尼佛開示佛法的方法論,觀察阿含及大乘三系之立論

(一)釋尊在《阿含經》之開示,均直從有情現實的身心說起(心惱故眾生惱),而不是從「眾生本自清淨」說起,中觀(性空緣起之《中論》為《阿含經》之通論)與瑜伽行派(立本於有漏之虛妄唯識)也是如此。

 

《雜阿含267經》:

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諸比丘!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於(受、想、行)識。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染,瞋恚、愚癡所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

 

「我說:「佛陀說法,總是直從一一有情——一一人的身心說起」,……。那麼,唯識學並不從佛說起;從有情的身心說起,作為所依的第八識,便不能不是虛妄雜染(有漏)的,唯識學就是依此虛妄分別識為依而成立生死法,又依此而說明如何轉染成淨的(淨,就是佛)。」(《無諍之辯》,p.143)

 

(二)而「真常唯心系」如來藏緣起的「佛性本自具足」則不同,如導師所示「後代佛法的方法論,不一定這樣。有的說:眾生本有清淨的,不惑亂的,然後倒轉來說,為什麼成為雜染與惑亂,修行是返本還源,復歸於淨的。

 

二、比較大乘唯識學之「無而現,現而無」與「有依空立」之似同而異

若從「有依空立」之「因緣生,從無而有,已有還無」的現象而論,與大乘唯識學之「無而現,現而無」似乎相近,但立論基礎不同,試分析如下:

(一)大乘唯識《辨法法性論》所說的「無而現」是依虛妄阿賴耶識分別(阿賴耶緣起)所「妄現之有」,而「有依空立」之「有」是依「蘊、處、界」十二緣起的「此有故彼有」(不是以阿賴耶識為本的)二者不同。

(二)大乘唯識所說的「無而現」是「依實立假」(依圓是實有,遍計是假無)的「執有論」(自性緣起);而「有依空立」是「空諸行」的「無執緣起論」(如《雜阿含335經》:「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暫不與中觀空宗劃等號)。

 

此外,文亮法友提出:「有依空立」所含範圍更廣,不只包括「雜染法」,即「一切法」皆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一)導師於《佛法概論》表示:「釋尊所說的緣起,是不通於清淨的」(此處是專指阿含本教)

緣起支性是雜染的、世間的,聖道支性是清淨的、出世間的;因緣即總括了佛法的一切。有情的現實界,即雜染的。這雜染的因緣理則,經中特別稱之為緣起(釋尊所說的緣起,是不通於清淨的)法。(《佛法概論》,p.145)

 

因緣有雜染的,清淨的,雜染的因緣,即緣起法。緣起法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他的內容,是「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總結的說,即「純大苦聚集」,這是經中處處說到的。在中觀、瑜伽學中,緣起法──或依他起法,通於染淨,成為佛法中異常重要的理論,所以這值得特別留心(《佛法概論》,p.147)

 

(二)所以,導師於《佛法概論》(《阿含講要》之闡發)依《阿含經》立論三種「因緣的類別」之一的「有依空立」,若依上揭導師所論「雜染的因緣,即緣起法」,那麼「有依空立」(暫不與中觀空宗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劃等號)之「因緣法」就不包括「無為法」(與後來的中觀及瑜伽不同)。其實,依《雜阿含經》本義,緣起(甚深)法是有為生滅,而涅槃甚深法才是無為不生不滅。如下所引:

 

《雜阿含293經》:世尊告異比丘:「……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 。」

(按:導師也是依以上經文定義「三重因緣」的)

佛陀的緣起觀,非常深廣,所以佛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雜含卷一二‧二九三經)。如上面所揭出的三句: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都依緣起而說的。(《佛法概論》,p.148)

 

【註】依阿含論阿含,導師於《佛法概論》表示:「釋尊所說的緣起,是不通於清淨的筆者前面提到:暫不與中觀空宗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劃等號。但依大乘中觀及瑜伽,導師又說:「在中觀、瑜伽學中,緣起法──或依他起法,通於染淨」。所以,「有依空立」引申到中觀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確也是通於染淨一切法的,導師有如下論述:

 

佛法不共其他宗教的特色,是緣起論。緣起論,也許有人解說為近於「羅素關係論」,近於「科學一層論」,然「緣起甚深」,決不如此。唯識家說緣起,著重於生起一切現行的潛能(種子)──自性緣起;中觀者所說更深細。我曾舉出了「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的緣起三層說;舉出了「流轉」與「還滅」,為緣起的二大律。事待理成的理,是法則,規律,而且是因果關係中的必然序列;這已經是從科學而進入哲學。「有依空立」的空,更是截斷戲論,從哲學而進入超哲學的勝義自證。何必說明這些?因為佛法是一切人的宗教,出發於人人現成的身心事實。從此現實經驗的因果事實,才能進而從事入理,依有契空《阿含經》從緣起說到緣起寂滅;唯識宗從依他起的因果事實說起,遠離遍計所執而證圓成實性;中觀者從緣起的無自性而顯空性。所以,學佛法而不先肯定──先明白此緣起的現成的因果事實(生死流轉),儘管說心說性,都容易趨入旁途。(《無諍之辯》,pp.154-155)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