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世佛緣」

死後世界是一切宗教徒的共同關切,佛法表示一般人往生後,依善惡業而有苦樂報,流轉於善惡兩道之間、或升或墮。就佛弟子而言,所追求的是生死的解脫,亦即苦痛的超越;尤其對大乘行者來說,視他人的苦痛解脫優先於自己,於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從圓滿「六度」來實現成佛。

只不過「人各有志」,菩薩道也不是只有一種路數,大致分為「直入」與「迴入」,其中「迴入」又有聲聞乘或天乘之「迴入」,如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書中所示:

image

「天乘」是相對於人間的他方世界、他方淨土。或可捫心自問,如果淨土(或天堂)存在、而且如果可以選擇,我們會不會再來這個苦難的人世間?

此提問涉及人性的測試,相信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有佛國淨土或天堂樂土,少有人願意來到這多憂多苦、多災多難的人間。如太虛大師雖提倡「人生佛教」,卻未必明確宣示回到人間,而是順著唯識學派傳統,依無著、世親乃至玄奘等人之發願,以上生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內院為是,待他日彌勒下生人間,倒駕慈航同修佛道。[1]

儘管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高度讚揚彌勒淨土,而說「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法門最稀有,近易普及故」,但他個人仍舊是發願回到人間,如他斬釘截鐵表示:「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證嚴上人承此悲願,亦以「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自許來生之歸趣,從預約人間淨土之實現表彰出人間佛教的精神。

菩薩行者「拉長情、擴大愛」,一旦選擇愛人,就決定愛之入骨、愛他到底,生生世世直到成佛。猶如男女之間立下天長地久的海誓山盟,任由海枯石爛、地老天荒,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只不過菩薩的愛是清淨無染的慈悲。

儘管中途之間因緣或有變化,而可能變心變節、有所退轉,但至少發願的當下是神聖莊嚴的,而且至少曾經愛過,那也就夠了,菩薩「任重道遠」的漫漫長途,走到哪裡、那裡就是完成。[2]

相關文章  生生世世再來人間  「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1] 太虛大師表示他雖以彌勒內院為往生歸趣,但也樂於接納其他淨土法門,認為十方淨土交感互通,如太虛在〈閱藏密或問〉說:「吾亦志生內院,然於願生極樂諸土者,亦均贊揚。蓋聖淨剎內,十方互通,慈氏冠上具諸佛菩薩,則於兜率亦常預彌陀海會,豈唯龍華來會哉?」《太虛大師全書˙第十六編˙書評》,25p172

[2] 如《學佛三要》所說:「即使是「敗壞菩薩」,也比自了漢強得多!」(CBETA 2021.Q3, Y15, no. 15, p. 153a13)